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著名政治活动家,许多广东人都熟悉

【英烈语录】

坚信苏联是“朋友”,“诚心和我们联络”;共产党“是与我们同做国民革命功夫的”,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是本党一个新生命”。

廖仲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的久经考验的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挚友。

廖仲恺。资料图

滋长爱国思想

廖仲恺,字恩煦,又名夷白,广东省惠阳县人。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廖仲恺的少年,是在美国排华风潮日益猖獗的环境下度过的,在他的幼小心灵里,萌发着祖国积弱,必须发奋图强的意识。

1893年,父亲在美国病故,廖仲恺陪同患病的母亲回到家乡。他先在惠阳县从儒师梁缉嘏学习国学,1896年转到香港皇仁书院攻读。在这几年里,廖仲恺目睹祖国的落后贫困,在香港又亲眼看到中国同胞饱受殖民者的压迫和剥削,爱国思想从而进一步滋长。

1897年,廖仲恺和何香凝在广州结婚。他俩志同道合,都有救国救民的抱负。

20世纪初,廖仲恺到日本留学,寻求救国真理。1920年秋,廖仲恺赴日本,先入日语学校补习,后入早稻田大学政治预科,最后在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读至毕业。

1903年9月,廖仲恺、何香凝在东京会见了他们仰慕已久的孙中山,从此加入民主革命的行列。

投身民主革命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廖仲恺同年9月加入了同盟会,并担任了同盟会总部的副会计长和外务部干事。

廖仲恺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尤其对带有“社会革命”因素的民生主义更为重视。在1905年《民报》第一号上,他以“屠富”为笔名,发表了《进步与贫乏》一书的部分译文。此后,他又以“渊实”为笔名,在《民报》发表了《社会主义史大纲》等4篇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廖仲恺成为最早参与从理论上介绍和探索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人之一。

从1906年至1909年,廖仲恺三次奉派回国内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他完成了同法国社会党人建立联系的任务,也参与了潮汕“黄冈之役”的筹划,还在东北参与办理延吉归还祖国的交涉事务。

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终结。以同盟会会员为主干的广东军政府于11月9日组成,廖仲恺从吉林返回广东担任军政府的财政部副部长。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稍后,廖仲恺被召至南京,参见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廖仲恺跟随孙中山到上海、武汉、福州等地视察,于1912年5月下旬返抵广州,重新担任广东都督府财政司司长。廖仲恺和他的同志们,力图将广东建设成为民主共和新国家的模范省份并付出辛勤的劳动。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就被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代理人袁世凯篡夺。为了运动议员反袁,廖仲恺于1913年5月奉命前往北京活动。8月“二次革命”败局已定,廖仲恺等被迫离开广东,亡命日本。

宣传革命理论

为了更有效地继续进行革命斗争,廖仲恺在日本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并于1914年5月2日率先加入。同年7月,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廖仲恺任财政部副部长,还担任了中华革命党机关刊物———《民国》杂志的编撰人。

1917年7月,廖仲恺等随孙中山从上海抵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廖仲恺担任军政府的财政部次长(署总长职)。但是,护法运动还不到一年,就在西南军阀的排挤下失败了。1918年5月,孙中山等人又一次被迫离开广东。以陈炯明为总司令的援闽粤军组成以后,廖仲恺为接济粤军的经费而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1918年秋冬,廖仲恺和朱执信等按照孙中山的安排,在上海学习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1919年7、8月间,廖仲恺、朱执信等奉孙中山命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作为宣传革命理论的阵地。

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廖仲恺多次赴福建漳州,帮助粤军搞建设和解决粤军的财政、弹械供应等方面的困难。在朱执信、廖仲恺等人的协助和推动下,粤军回师广东驱赶桂系军阀,于1920年11月克复广州。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廖仲恺任财政部代部长。除了继续担负解决财政问题重任外,在协助孙中山统一两广,准备北伐等方面,廖仲恺还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前往广西会见孙中山,就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武装等问题交换意见。孙中山立即将会谈情况通过电话告诉在广州的廖仲恺。马林经广州去广西是由廖仲恺接待并派人护送的,马林离桂返沪途经广州时,又会见了廖仲恺。马林的这次南方之行,使廖仲恺对苏俄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找到中国革命新的出路

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政府和统一两广,目的是讨伐窃踞北京政府的直系军阀,但此举却遭到陈炯明反对。1922年6月14日,陈炯明在石龙诱禁了廖仲恺,后把他囚禁于广州石井兵工厂。16日,陈炯明所部炮轰孙中山的总统府,公开叛变。

经过何香凝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廖仲恺于8月18日获释,随即与何香凝离粤赴沪。这时,孙中山正在同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李大钊、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在上海举行会谈,讨论改组国民党和联俄、联共等问题。廖仲恺在上海会见了马林,并向他表示自己完全支持马林提出并得到孙中山同意的各项主张。

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同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代表越飞举行会谈,并于会谈结束时发表了《联合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的原则。但对于联俄、联共的有关细节,还需进一步商定。于是,廖仲恺再次作为孙中山的代表,于2月中旬前往日本热海,同越飞继续会谈。这次会谈持续了1个月,对各种问题都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取得了完满的成功。

陈炯明叛变事件,同马林、越飞的会见和会谈,使廖仲恺的思想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廖仲恺对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对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以及联俄、联共的必要性,对工农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对改组国民党和建立革命武装等问题,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找到了中国革命新的出路。

为中国革命鞠躬尽瘁

1923年初,孙中山领导的讨贼军驱逐了陈炯明,收复了广州。孙中山在广州组成了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廖仲恺先后担任财政部部长、广东省省长、筹饷局总办等要职。

1923年年10月以后,在廖仲恺的主持和共产党人陈独秀、谭平山等的协助下,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起草了“宣言”“党纲”“章程”等多种文件草案。

12月,廖仲恺被派往上海,就国民党改组、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等问题,同北方各省的国民党支部磋商,并筹建新的国民党上海执行部。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廖仲恺是大会的具体领导人,从大会的准备、进程,到中央执监委人选的拟定,都是由廖仲恺提出,得到孙中山同意后确定下来的。在大会上,廖仲恺当选中央执行委员,接着又被推为常务委员、工人部部长,还兼任了农民部部长。

国民党一大进行期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决定建立军官学校。廖仲恺被委为筹建黄埔军校的实际负责人。经过廖仲恺多方的争取、说服、教育,蒋介石于1924年5月间回到广州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在廖仲恺的努力下,黄埔军校于6月16日开学。廖仲恺担任黄埔军校党代表。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成为往后东征、南征和北伐战争中的骨干力量。

国民党一大以后,廖仲恺积极支持工农运动,把“农工阶级”看做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军阀的中心势力”,廖仲恺真正成为“工农群众的好朋友”。

为了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廖仲恺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国民党一大以后,国民党右派破坏“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活动日益猖獗,廖仲恺同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5年7月1日,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廖仲恺被推为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财政部部长。稍后,他又担任了广东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

正是由于廖仲恺坚持革命立场,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向一切反革命者进行坚决斗争,敌人对他恨之入骨。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遭到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右派所收买的凶手暗杀,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48岁。

【主要生平】

廖仲恺,字恩煦,又名夷白,广东省惠阳县人。

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

1897年,和何香凝在广州结婚。

1920年秋,赴日留学。

1905年9月,加入同盟会。

1906年至1909年,三次奉派回国内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

1911年后,历任广东军政府的财政部副部长、广东都督府财政司司长、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财政部次长(署总长职)、中华民国财政部代部长等要职。

1922年6月14日,在石龙被陈炯明诱禁,经何香凝营救,于8月18日获释。

1923年初,在广州组成的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先后担任财政部部长、广东省省长、筹饷局总办等要职。10月以后,改组国民党,被委为国民党改组委员,临时中央执行委员,担当了领导改组工作的重任。

1924年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工人部部长、农民部部长。

1924年8月,领导平定英国买办陈廉伯叛乱。

1925年5、6月,领导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

1925年7月1日,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被推为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财政部部长,后担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

1925年8月20日,遭暗杀,时年48岁。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著名政治活动家,许多广东人都熟悉
南方 2023-05-05 13:19

【英烈语录】

坚信苏联是“朋友”,“诚心和我们联络”;共产党“是与我们同做国民革命功夫的”,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是本党一个新生命”。

廖仲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的久经考验的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挚友。

廖仲恺。资料图

滋长爱国思想

廖仲恺,字恩煦,又名夷白,广东省惠阳县人。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廖仲恺的少年,是在美国排华风潮日益猖獗的环境下度过的,在他的幼小心灵里,萌发着祖国积弱,必须发奋图强的意识。

1893年,父亲在美国病故,廖仲恺陪同患病的母亲回到家乡。他先在惠阳县从儒师梁缉嘏学习国学,1896年转到香港皇仁书院攻读。在这几年里,廖仲恺目睹祖国的落后贫困,在香港又亲眼看到中国同胞饱受殖民者的压迫和剥削,爱国思想从而进一步滋长。

1897年,廖仲恺和何香凝在广州结婚。他俩志同道合,都有救国救民的抱负。

20世纪初,廖仲恺到日本留学,寻求救国真理。1920年秋,廖仲恺赴日本,先入日语学校补习,后入早稻田大学政治预科,最后在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读至毕业。

1903年9月,廖仲恺、何香凝在东京会见了他们仰慕已久的孙中山,从此加入民主革命的行列。

投身民主革命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廖仲恺同年9月加入了同盟会,并担任了同盟会总部的副会计长和外务部干事。

廖仲恺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尤其对带有“社会革命”因素的民生主义更为重视。在1905年《民报》第一号上,他以“屠富”为笔名,发表了《进步与贫乏》一书的部分译文。此后,他又以“渊实”为笔名,在《民报》发表了《社会主义史大纲》等4篇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廖仲恺成为最早参与从理论上介绍和探索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人之一。

从1906年至1909年,廖仲恺三次奉派回国内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他完成了同法国社会党人建立联系的任务,也参与了潮汕“黄冈之役”的筹划,还在东北参与办理延吉归还祖国的交涉事务。

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终结。以同盟会会员为主干的广东军政府于11月9日组成,廖仲恺从吉林返回广东担任军政府的财政部副部长。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稍后,廖仲恺被召至南京,参见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廖仲恺跟随孙中山到上海、武汉、福州等地视察,于1912年5月下旬返抵广州,重新担任广东都督府财政司司长。廖仲恺和他的同志们,力图将广东建设成为民主共和新国家的模范省份并付出辛勤的劳动。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就被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代理人袁世凯篡夺。为了运动议员反袁,廖仲恺于1913年5月奉命前往北京活动。8月“二次革命”败局已定,廖仲恺等被迫离开广东,亡命日本。

宣传革命理论

为了更有效地继续进行革命斗争,廖仲恺在日本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并于1914年5月2日率先加入。同年7月,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廖仲恺任财政部副部长,还担任了中华革命党机关刊物———《民国》杂志的编撰人。

1917年7月,廖仲恺等随孙中山从上海抵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廖仲恺担任军政府的财政部次长(署总长职)。但是,护法运动还不到一年,就在西南军阀的排挤下失败了。1918年5月,孙中山等人又一次被迫离开广东。以陈炯明为总司令的援闽粤军组成以后,廖仲恺为接济粤军的经费而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1918年秋冬,廖仲恺和朱执信等按照孙中山的安排,在上海学习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1919年7、8月间,廖仲恺、朱执信等奉孙中山命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作为宣传革命理论的阵地。

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廖仲恺多次赴福建漳州,帮助粤军搞建设和解决粤军的财政、弹械供应等方面的困难。在朱执信、廖仲恺等人的协助和推动下,粤军回师广东驱赶桂系军阀,于1920年11月克复广州。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廖仲恺任财政部代部长。除了继续担负解决财政问题重任外,在协助孙中山统一两广,准备北伐等方面,廖仲恺还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前往广西会见孙中山,就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武装等问题交换意见。孙中山立即将会谈情况通过电话告诉在广州的廖仲恺。马林经广州去广西是由廖仲恺接待并派人护送的,马林离桂返沪途经广州时,又会见了廖仲恺。马林的这次南方之行,使廖仲恺对苏俄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找到中国革命新的出路

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政府和统一两广,目的是讨伐窃踞北京政府的直系军阀,但此举却遭到陈炯明反对。1922年6月14日,陈炯明在石龙诱禁了廖仲恺,后把他囚禁于广州石井兵工厂。16日,陈炯明所部炮轰孙中山的总统府,公开叛变。

经过何香凝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廖仲恺于8月18日获释,随即与何香凝离粤赴沪。这时,孙中山正在同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李大钊、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在上海举行会谈,讨论改组国民党和联俄、联共等问题。廖仲恺在上海会见了马林,并向他表示自己完全支持马林提出并得到孙中山同意的各项主张。

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同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代表越飞举行会谈,并于会谈结束时发表了《联合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的原则。但对于联俄、联共的有关细节,还需进一步商定。于是,廖仲恺再次作为孙中山的代表,于2月中旬前往日本热海,同越飞继续会谈。这次会谈持续了1个月,对各种问题都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取得了完满的成功。

陈炯明叛变事件,同马林、越飞的会见和会谈,使廖仲恺的思想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廖仲恺对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对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以及联俄、联共的必要性,对工农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对改组国民党和建立革命武装等问题,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找到了中国革命新的出路。

为中国革命鞠躬尽瘁

1923年初,孙中山领导的讨贼军驱逐了陈炯明,收复了广州。孙中山在广州组成了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廖仲恺先后担任财政部部长、广东省省长、筹饷局总办等要职。

1923年年10月以后,在廖仲恺的主持和共产党人陈独秀、谭平山等的协助下,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起草了“宣言”“党纲”“章程”等多种文件草案。

12月,廖仲恺被派往上海,就国民党改组、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等问题,同北方各省的国民党支部磋商,并筹建新的国民党上海执行部。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廖仲恺是大会的具体领导人,从大会的准备、进程,到中央执监委人选的拟定,都是由廖仲恺提出,得到孙中山同意后确定下来的。在大会上,廖仲恺当选中央执行委员,接着又被推为常务委员、工人部部长,还兼任了农民部部长。

国民党一大进行期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决定建立军官学校。廖仲恺被委为筹建黄埔军校的实际负责人。经过廖仲恺多方的争取、说服、教育,蒋介石于1924年5月间回到广州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在廖仲恺的努力下,黄埔军校于6月16日开学。廖仲恺担任黄埔军校党代表。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成为往后东征、南征和北伐战争中的骨干力量。

国民党一大以后,廖仲恺积极支持工农运动,把“农工阶级”看做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军阀的中心势力”,廖仲恺真正成为“工农群众的好朋友”。

为了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廖仲恺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国民党一大以后,国民党右派破坏“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活动日益猖獗,廖仲恺同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5年7月1日,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廖仲恺被推为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财政部部长。稍后,他又担任了广东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

正是由于廖仲恺坚持革命立场,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向一切反革命者进行坚决斗争,敌人对他恨之入骨。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遭到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右派所收买的凶手暗杀,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48岁。

【主要生平】

廖仲恺,字恩煦,又名夷白,广东省惠阳县人。

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

1897年,和何香凝在广州结婚。

1920年秋,赴日留学。

1905年9月,加入同盟会。

1906年至1909年,三次奉派回国内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

1911年后,历任广东军政府的财政部副部长、广东都督府财政司司长、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财政部次长(署总长职)、中华民国财政部代部长等要职。

1922年6月14日,在石龙被陈炯明诱禁,经何香凝营救,于8月18日获释。

1923年初,在广州组成的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先后担任财政部部长、广东省省长、筹饷局总办等要职。10月以后,改组国民党,被委为国民党改组委员,临时中央执行委员,担当了领导改组工作的重任。

1924年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工人部部长、农民部部长。

1924年8月,领导平定英国买办陈廉伯叛乱。

1925年5、6月,领导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

1925年7月1日,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被推为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财政部部长,后担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

1925年8月20日,遭暗杀,时年48岁。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