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湾遗址:保护6000年前的“珠海渔民”遗迹

据清代同治十二年《香山县志》载:“三灶山,在县西南二百里海中,林木葱翠,中有三石如灶,故名。”如今,在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被古人当做灶台的天然石已经悄然消失,但1989年发掘的草堂湾遗址还在静静地诉说着6000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故事。

出土白陶:
为新石器时代
提供断代重要依据

在草堂湾社区一块未被开发的“荒地”下,埋藏着草堂湾遗址,其现存约6000平方米的土地中,有100多平方米已被开掘。经考古考证,该处遗迹共有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两期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为第一期文化遗存,位于表土以下2.7米至3.7米之间,夏商周时期遗存为第二期文化遗存,位于地表以下0.4米至0.6米之间。

两期遗存里埋藏着丰富的石器和陶器,其中不少还刻有丰富的花纹,保存着古越先民渔猎经济生活的历史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早在6000年前,珠海就已经有了捕鱼为生的先民,并且在当时的沙丘上,建立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

草堂湾遗址中,有一件经过修复的刻划波浪纹夹砂陶釜。这一用于烹制食物的器具上刻划的水波纹,体现了先民对于海洋的崇拜,夹砂的质地则让其在火烧下不易开裂,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可以根据生活需要制作不同材质的陶器。

草堂湾遗址出土的刻划波浪纹夹砂陶釜。

不过,该遗址中最为重要的发现,还是一个边缘呈波浪形状的圈足白陶盘以及其他19件白陶遗存。据了解,白陶、彩陶皆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存,其年份在距今约6000年前。因此,白陶的出土,为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草堂湾遗址出土的白陶盘。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和夏商周两期文化遗存之间,有0.2米至0.3米厚的纯净砂土层,这一层被考古学家确定为间歇层,说明两期文化之间并不连续。新石器时代中期在此生活的人们,或许因为海啸,或许因为地震,又或许是为了追寻中原地区日渐发达的农耕文明而离开了这里。直到2000年后的夏商周时期,才有新的一批“珠海渔民”到此开始新的生活。

“不能挖沙”:
从抢救性考古发掘到保护性存留

该遗址于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珠海市文物普查队首先在地表和沙场附近采集到了陶片、石器等遗物。1989年,考古人员发现该地由于基建挖沙面临着被破坏的险境,广东省博物馆和珠海博物馆便联合开始了抢救性发掘。

白陶盘、夹砂釜、石锛等陶器、石器重见天日,陶片上的绳纹、刻划纹、编织纹、戳印纹展示着先民丰富的想象力。遗址中出土的珍贵文物让考古学家激动不已,原来珠海竟有着广东省内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文化遗存,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然而,草堂湾遗址中还有许多未被证实的猜想,等待更加先进的考古手段的出现和人力、物力的支持。“这里第一期文化遗存的土层,颜色比较深,跟浅色的沙丘区别很大,那这其中黑色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极有可能是动物腐殖质,这是当时人们捕猎的证据。”曾经参加草堂湾遗址开掘的珠海博物馆原副馆长梁振兴指着一张1997年的考古现场照片说,“这些都需要未来加以考证。”

而在能够用先进手段全面考察土层,并且对出土文物进行万全保护之前,保护性存留是对草堂湾遗址剩下接近6000平方米未被开掘区域最好的安置。因为正如前文提到的,草堂湾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距离地表最近仅有0.4米,很容易遭到破坏。

目前,得益于三灶镇干部群众的重视,该遗址未被开掘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我们对草堂湾遗址的处理就是保护性留存,那一片区域是禁止用于建设或者耕种的。但我最担心的就是挖沙,或者有不知情的人不小心在这里挖了一下。”梁振兴说,“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培养所有市民保护文物的意识,避免一时的失误导致人类文化遗存永久消失的‘千古恨’。这里的沙,不能挖!”

文字:金璐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蓝辉龙
草堂湾遗址:保护6000年前的“珠海渔民”遗迹
珠海特区报 2023-05-10 09:44

据清代同治十二年《香山县志》载:“三灶山,在县西南二百里海中,林木葱翠,中有三石如灶,故名。”如今,在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被古人当做灶台的天然石已经悄然消失,但1989年发掘的草堂湾遗址还在静静地诉说着6000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故事。

出土白陶:
为新石器时代
提供断代重要依据

在草堂湾社区一块未被开发的“荒地”下,埋藏着草堂湾遗址,其现存约6000平方米的土地中,有100多平方米已被开掘。经考古考证,该处遗迹共有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两期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为第一期文化遗存,位于表土以下2.7米至3.7米之间,夏商周时期遗存为第二期文化遗存,位于地表以下0.4米至0.6米之间。

两期遗存里埋藏着丰富的石器和陶器,其中不少还刻有丰富的花纹,保存着古越先民渔猎经济生活的历史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早在6000年前,珠海就已经有了捕鱼为生的先民,并且在当时的沙丘上,建立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

草堂湾遗址中,有一件经过修复的刻划波浪纹夹砂陶釜。这一用于烹制食物的器具上刻划的水波纹,体现了先民对于海洋的崇拜,夹砂的质地则让其在火烧下不易开裂,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可以根据生活需要制作不同材质的陶器。

草堂湾遗址出土的刻划波浪纹夹砂陶釜。

不过,该遗址中最为重要的发现,还是一个边缘呈波浪形状的圈足白陶盘以及其他19件白陶遗存。据了解,白陶、彩陶皆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存,其年份在距今约6000年前。因此,白陶的出土,为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草堂湾遗址出土的白陶盘。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和夏商周两期文化遗存之间,有0.2米至0.3米厚的纯净砂土层,这一层被考古学家确定为间歇层,说明两期文化之间并不连续。新石器时代中期在此生活的人们,或许因为海啸,或许因为地震,又或许是为了追寻中原地区日渐发达的农耕文明而离开了这里。直到2000年后的夏商周时期,才有新的一批“珠海渔民”到此开始新的生活。

“不能挖沙”:
从抢救性考古发掘到保护性存留

该遗址于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珠海市文物普查队首先在地表和沙场附近采集到了陶片、石器等遗物。1989年,考古人员发现该地由于基建挖沙面临着被破坏的险境,广东省博物馆和珠海博物馆便联合开始了抢救性发掘。

白陶盘、夹砂釜、石锛等陶器、石器重见天日,陶片上的绳纹、刻划纹、编织纹、戳印纹展示着先民丰富的想象力。遗址中出土的珍贵文物让考古学家激动不已,原来珠海竟有着广东省内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文化遗存,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然而,草堂湾遗址中还有许多未被证实的猜想,等待更加先进的考古手段的出现和人力、物力的支持。“这里第一期文化遗存的土层,颜色比较深,跟浅色的沙丘区别很大,那这其中黑色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极有可能是动物腐殖质,这是当时人们捕猎的证据。”曾经参加草堂湾遗址开掘的珠海博物馆原副馆长梁振兴指着一张1997年的考古现场照片说,“这些都需要未来加以考证。”

而在能够用先进手段全面考察土层,并且对出土文物进行万全保护之前,保护性存留是对草堂湾遗址剩下接近6000平方米未被开掘区域最好的安置。因为正如前文提到的,草堂湾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距离地表最近仅有0.4米,很容易遭到破坏。

目前,得益于三灶镇干部群众的重视,该遗址未被开掘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我们对草堂湾遗址的处理就是保护性留存,那一片区域是禁止用于建设或者耕种的。但我最担心的就是挖沙,或者有不知情的人不小心在这里挖了一下。”梁振兴说,“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培养所有市民保护文物的意识,避免一时的失误导致人类文化遗存永久消失的‘千古恨’。这里的沙,不能挖!”

文字:金璐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蓝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