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欧洲杯足球官网8月2日发布的《2024年2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343万对,离婚登记127.4万对。而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办理结婚登记392.8万对,办理离婚登记131.7万对。相较而言,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较去年同期减少49.8万对,离婚登记数同比减少4.3万对。
广东省民政厅发布的数据显示,广东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27.6万对,离婚登记9.6万对。
数据:
仅为2014年同期的一半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也创下近年新低,仅为2014年同期694万对的一半左右。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在2023年止跌回升以前,全国结婚登记数已持续下跌多年,其中2022年上半年为373.2万对。
据界面新闻报道,人口学者何亚福表示,从全年数据来看,2013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1346.9万对,在2014年开始逐年下降,后于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2021年跌破800万对大关,2022年降至683.5万对,跌破700万对大关,而2023年则回升至768万对。
2013年全国结婚登记数达到1346.9万对的历史高位后,连续九年呈现下降趋势。2023年结婚登记数上升至768万对,结束了连续九年的下滑。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2020年至2022年疫情期间,许多情侣选择推迟婚期,导致2023年出现了补偿性结婚潮。然而,2024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的下降表明,疫情后的补偿效应已经减弱,预计全年结婚登记数将继续下降。
今年结婚人数可能是1980年来最低
据界面新闻报道,从历史数据来看,除2020年因疫情特殊原因导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低于下半年外,近十年来上半年结婚登记数普遍高于下半年。这一现象与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影响有关,许多人倾向于选择在这些节日期间举办婚礼。
何亚福分析,如果按照往年规律推算,预计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可能约为660万对,这将是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值。
从近几年的数据看,一季度结婚登记数通常最多,这与中国春节这一重要传统节日密切相关。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数为196.9万对,较2023年同期的214.7万对,减少了17.8万对,降幅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全年结婚数据的走势。
何亚福分析,除2020年因疫情影响外,总的来说,上半年结婚登记占全年的51%-54%,下半年结婚登记占全年的46%-49%。如果2024年下半年结婚登记对数占全年的48%左右,即在317万对左右,那么预计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约为:343万 317万=660万对。这一数据比2022年还要少,创下1980年以来最低纪录。
原因:
适婚人口性别失衡、年轻人口减少
何亚福认为,结婚登记数下降的原因很多,包括年轻人数量减少、适婚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初婚年龄推迟、高昂的结婚成本以及婚姻观念的变化等。
七普数据显示,中国80后、90后、00后存活人口分别为2.15亿、1.78亿、1.55亿,年轻人数量明显下降。
其次是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20-40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了1752万人。这些结构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未来人口形势的发展。
初婚年龄推迟也是重要原因。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25.75岁,女性为24岁;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这一变化反映了年轻人在教育、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方面的投资增加。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职业竞争的加剧,年轻人更倾向于在结婚前完成学业并建立稳定的职业基础。此外,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也使得年轻人更愿意享受单身生活,推迟婚姻的决定。
据界面新闻报道,自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初婚推迟趋势越来越明显,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均不断提高。婚育推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张现苓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盛亦男发表在《人口研究》上的一篇论文,使用1990-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以及全国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等数据,并引入城乡、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维度对人群进行细分,揭示出婚育推迟现象背后的许多“真相”。
论文称,比较1990年和2020年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的未婚比例曲线,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特征:第一,在多数年龄上,受教育程度提高会显著推迟人们的初婚时间,表现为未婚比例曲线随受教育程度提升;第二,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和初中的人群的未婚比例曲线非常接近,高等教育人群与其他人群的差异则较大,可见,高等教育对初婚推迟的影响十分显著;第三,在32岁及以上年龄段,小学及以下人群的未婚比例高于其他人群,这意味着在终身视角下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群在初婚市场上处于最不利的地位。
此外,研究还展现出教育对初婚推迟影响的新趋势,与1990年相比,2020年低学历人群在初婚市场上的劣势有所加剧,这意味着教育对部分人群初婚推迟的影响在扩大。
何亚福说,面对年轻人口减少和生育意愿低迷的现状,未来实施有力的生育支持政策将是应对出生人口下降的关键措施之一。
服务:
婚姻登记处不打烊 今天广州等地可登记
8月10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但却恰逢星期六,多地婚姻登记处明确这个周六正常上班,为新人办理结婚登记。
记者从广州等地民政局了解到,8月10日当天,广州、韶关、茂名等地婚姻登记处将正常开展婚姻登记业务。
婚姻登记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从业人员表示,新人办理婚姻登记需带好证件,同时,“只要感情好,天天都是好日子”,正迈向人生新阶段的新人们也可以理性看待婚姻登记“好日子”,结合自身实际错峰预约办理,避免“扎堆登记”。
自2023年6月1日起,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陕西、宁夏共21个省(区、市)实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新纳入试点地区婚姻登记机关将统一受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事项,扩大试点后的21个省份将覆盖我国总人口的78.5%,能够基本满足群众异地办理婚姻登记的需求。
婚姻登记预约方式:
1.广东省婚姻登记网上预约系统
2.“广东民政”公众号
3.“粤省事”小程序
民政部欧洲杯足球官网8月2日发布的《2024年2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343万对,离婚登记127.4万对。而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办理结婚登记392.8万对,办理离婚登记131.7万对。相较而言,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较去年同期减少49.8万对,离婚登记数同比减少4.3万对。
广东省民政厅发布的数据显示,广东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27.6万对,离婚登记9.6万对。
数据:
仅为2014年同期的一半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也创下近年新低,仅为2014年同期694万对的一半左右。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在2023年止跌回升以前,全国结婚登记数已持续下跌多年,其中2022年上半年为373.2万对。
据界面新闻报道,人口学者何亚福表示,从全年数据来看,2013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1346.9万对,在2014年开始逐年下降,后于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2021年跌破800万对大关,2022年降至683.5万对,跌破700万对大关,而2023年则回升至768万对。
2013年全国结婚登记数达到1346.9万对的历史高位后,连续九年呈现下降趋势。2023年结婚登记数上升至768万对,结束了连续九年的下滑。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2020年至2022年疫情期间,许多情侣选择推迟婚期,导致2023年出现了补偿性结婚潮。然而,2024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的下降表明,疫情后的补偿效应已经减弱,预计全年结婚登记数将继续下降。
今年结婚人数可能是1980年来最低
据界面新闻报道,从历史数据来看,除2020年因疫情特殊原因导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低于下半年外,近十年来上半年结婚登记数普遍高于下半年。这一现象与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影响有关,许多人倾向于选择在这些节日期间举办婚礼。
何亚福分析,如果按照往年规律推算,预计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可能约为660万对,这将是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值。
从近几年的数据看,一季度结婚登记数通常最多,这与中国春节这一重要传统节日密切相关。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数为196.9万对,较2023年同期的214.7万对,减少了17.8万对,降幅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全年结婚数据的走势。
何亚福分析,除2020年因疫情影响外,总的来说,上半年结婚登记占全年的51%-54%,下半年结婚登记占全年的46%-49%。如果2024年下半年结婚登记对数占全年的48%左右,即在317万对左右,那么预计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约为:343万 317万=660万对。这一数据比2022年还要少,创下1980年以来最低纪录。
原因:
适婚人口性别失衡、年轻人口减少
何亚福认为,结婚登记数下降的原因很多,包括年轻人数量减少、适婚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初婚年龄推迟、高昂的结婚成本以及婚姻观念的变化等。
七普数据显示,中国80后、90后、00后存活人口分别为2.15亿、1.78亿、1.55亿,年轻人数量明显下降。
其次是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20-40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了1752万人。这些结构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未来人口形势的发展。
初婚年龄推迟也是重要原因。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25.75岁,女性为24岁;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这一变化反映了年轻人在教育、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方面的投资增加。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职业竞争的加剧,年轻人更倾向于在结婚前完成学业并建立稳定的职业基础。此外,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也使得年轻人更愿意享受单身生活,推迟婚姻的决定。
据界面新闻报道,自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初婚推迟趋势越来越明显,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均不断提高。婚育推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张现苓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盛亦男发表在《人口研究》上的一篇论文,使用1990-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以及全国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等数据,并引入城乡、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维度对人群进行细分,揭示出婚育推迟现象背后的许多“真相”。
论文称,比较1990年和2020年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的未婚比例曲线,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特征:第一,在多数年龄上,受教育程度提高会显著推迟人们的初婚时间,表现为未婚比例曲线随受教育程度提升;第二,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和初中的人群的未婚比例曲线非常接近,高等教育人群与其他人群的差异则较大,可见,高等教育对初婚推迟的影响十分显著;第三,在32岁及以上年龄段,小学及以下人群的未婚比例高于其他人群,这意味着在终身视角下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群在初婚市场上处于最不利的地位。
此外,研究还展现出教育对初婚推迟影响的新趋势,与1990年相比,2020年低学历人群在初婚市场上的劣势有所加剧,这意味着教育对部分人群初婚推迟的影响在扩大。
何亚福说,面对年轻人口减少和生育意愿低迷的现状,未来实施有力的生育支持政策将是应对出生人口下降的关键措施之一。
服务:
婚姻登记处不打烊 今天广州等地可登记
8月10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但却恰逢星期六,多地婚姻登记处明确这个周六正常上班,为新人办理结婚登记。
记者从广州等地民政局了解到,8月10日当天,广州、韶关、茂名等地婚姻登记处将正常开展婚姻登记业务。
婚姻登记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从业人员表示,新人办理婚姻登记需带好证件,同时,“只要感情好,天天都是好日子”,正迈向人生新阶段的新人们也可以理性看待婚姻登记“好日子”,结合自身实际错峰预约办理,避免“扎堆登记”。
自2023年6月1日起,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陕西、宁夏共21个省(区、市)实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新纳入试点地区婚姻登记机关将统一受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事项,扩大试点后的21个省份将覆盖我国总人口的78.5%,能够基本满足群众异地办理婚姻登记的需求。
婚姻登记预约方式:
1.广东省婚姻登记网上预约系统
2.“广东民政”公众号
3.“粤省事”小程序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