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又悄悄上热搜!7月广东新冠感染发病数较6月增长超万例

过去这几天,“新冠”悄悄成了热搜上的常客。

有人发现自己开始咳嗽、发烧,一查却不是普通感冒,而是久违的“小阳人”;有人开始托朋友“带药”,“要最新最有效的”;还有人又囤起了口罩、洗手液、消毒水三件套。

尽管对数亿人来说,新冠病毒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但它并没有消失。

一问:新冠病毒更厉害了吗?

在朋友圈,不少人给新冠病毒变异株“标号”,这一标就标到了“8月毒王”,kp.2和kp.3刷屏,它们都是jn.1的亚型,是奥密克戎毒株的后代。

最近一段时间,新冠病毒十分活跃,全球出现大范围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的警告:在过去8周内,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初级医疗机构中,确诊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感染者的比例增加了5倍,住院治疗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比例也有所上升。

国内的病例上升趋势也十分明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7月份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显示,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从第27周(7月1日-7月7日)的8.9%持续上升至第30周(7月22日-7月28日)的18.7%。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广东新冠病毒感染发病数18384例,相较6月增长10138例。

“新冠病毒感染正在全球范围内激增,而且情况不太可能很快得到改善。”世卫组织新冠疫情应对技术主管玛丽亚·范克尔克霍夫说。

经历地球有记录以来第二热的7月,新冠病毒也进化了,变得更加耐热。

6月11日,中疾控报告首次提出了xdv变异株。xdv变异株是jn.1的一个亚分支,这个病毒株似乎毒力差一些,但传播力却很强,在高温环境仍然能流行。

世卫组织称,随着病毒的不断演变和传播,出现更严重病毒株的风险越来越大。这种病毒有可能躲过检测系统,并不受医疗措施影响。

不过,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微生物学教授安德鲁·佩科斯对此更加乐观,他认为美国境内“大量变异毒株”发生的突变类似,这可能表明新冠病毒进化方式有限。“我们没有任何数据表明现在流行的(新冠病毒)变种会导致更严重疾病。”

二问:为什么出现夏季高峰?

这次除了“新冠全套餐”高烧、咳嗽、刀片嗓、全身冷汗疲惫之外,很多人表示自己咳黄痰,还有人称记忆力明显减退,复合的症状或全新的症状在发生。

疫情不断反复,“二阳”“三阳”浪潮的袭来,许多人陷入了“阳-阳康-复阳”的反复循环。在与病毒的持续对抗中,人体内似乎经历了无数轮战斗,有些人感觉“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

网友自述
网友自述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上的最新研究指出:新冠感染之后出现组织修复变慢、抵御其他感染能力下降、慢性炎症以及长期后遗症等诸多情况,正是因为免疫系统遭受“创伤”。感染新冠后切莫大意,尤其是重症患者。重症新冠患者在“阳康”后,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单核细胞的表观遗传景观均处于“持续改变”的状态。重症新冠肺炎可引发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长期性变化。

这种免疫力的下降,或许是夏季阳性高峰的一个原因。

尽管很多专家也将此归结于暑期出行人数的增多、人们在封闭空间的活动集中(比如在空调房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长),促进了病毒的传播,但无法忽视的一点,在北半球夏季出现如此高的感染循环率是“非典型的”。

因为呼吸道病毒往往主要在寒冷的气温下传播,新冠病毒完全是“反常识”。新冠疫情的爆发在多个方面都极大地改变了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新冠病毒是否会保持双重季节性流行?目前还尚无定论。

三问:会好一阵阳一阵吗?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疑难感染诊疗中心主任彭劼提醒,新冠病毒感染逐渐成为阶段性流行的呼吸道疾病,可能每隔四五个月就会出现一轮流行高峰。

“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类似”的新冠病毒,可能还缺乏像应对感冒一样便捷多样、行之有效的医疗手段,复杂的变异和致病性也有待更多观测及研究的深入。

如果新冠以“每隔四五个月出现一轮流行高峰”的方式形成周期,适应这种节奏就变成了常规化应对。

新冠疫苗每年都在更新,其目的是尽可能与当下传播的毒株相匹配。尽管绝大多数人都感染或接种过新冠疫苗,但保护作用会随时间推移减弱,同时新冠病毒也在不断产生可以逃避先前免疫力的新变种。

“疫苗研发的速度总是赶不上毒株变异的速度,如果人体无法产生足够的免疫功能去抵抗新毒株的‘进攻’,就会出现新一轮的流行高峰。”彭劼指出。

口服抗新冠药品也在加快研发,这将为常规治疗和预防带来新选择。有医生表示,目前在多数情况下,医院不会专门检测病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而是按照常规治感冒的方式来救治。但对于部分高危人群来说,准备好抗新冠病毒药物依然有必要性。高危人群(包括中老年人群、有合并基础疾病的人群、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及时快速地使用抗新冠病毒的药物,能够预防这些患者转化为更重的症状。

四问:新冠病毒有可能消失吗?

病毒“大结局”可能平平无奇,甚至结束得悄无声息。

像百年前爆发的“西班牙大流感”,这场流感感染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人数高达数千万,到了1920年之后,这一流感毒株的杀伤力和传播范围就明显大不如前,很快被大部分人遗忘。最终,1957年的时候,这一毒株彻底消失,被其他的毒株取代。

不过,不能就此认为病原体放着不管就一定会自己变弱乃至消失。比如脊灰,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都相对沉寂,只有零星记录,直到19世纪末才突然成为广泛而致命的疾病。

就算一种疾病看似已经变弱到可以和人长期共存,也可能因为环境改变或者偶然因素,重新变强危害人类。

所以,虽然我们不能精准地预测未来,但可以通过影响环境的方式引导演化,把未来推向更好的方向。新冠或许永远不会消失,但是我们的手里握有减弱它影响力的工具,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有效地使用它们。

面对“反复横跳”的新冠,如何掌握主动?既要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也要增强医疗保障、科技研发、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免疫力”。

各方齐心协力,健康之舟才能行稳致远。

封面图:赵梓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帅云
新冠又悄悄上热搜!7月广东新冠感染发病数较6月增长超万例
南方 2024-08-12 21:55

过去这几天,“新冠”悄悄成了热搜上的常客。

有人发现自己开始咳嗽、发烧,一查却不是普通感冒,而是久违的“小阳人”;有人开始托朋友“带药”,“要最新最有效的”;还有人又囤起了口罩、洗手液、消毒水三件套。

尽管对数亿人来说,新冠病毒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但它并没有消失。

一问:新冠病毒更厉害了吗?

在朋友圈,不少人给新冠病毒变异株“标号”,这一标就标到了“8月毒王”,kp.2和kp.3刷屏,它们都是jn.1的亚型,是奥密克戎毒株的后代。

最近一段时间,新冠病毒十分活跃,全球出现大范围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的警告:在过去8周内,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初级医疗机构中,确诊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感染者的比例增加了5倍,住院治疗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比例也有所上升。

国内的病例上升趋势也十分明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7月份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显示,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从第27周(7月1日-7月7日)的8.9%持续上升至第30周(7月22日-7月28日)的18.7%。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广东新冠病毒感染发病数18384例,相较6月增长10138例。

“新冠病毒感染正在全球范围内激增,而且情况不太可能很快得到改善。”世卫组织新冠疫情应对技术主管玛丽亚·范克尔克霍夫说。

经历地球有记录以来第二热的7月,新冠病毒也进化了,变得更加耐热。

6月11日,中疾控报告首次提出了xdv变异株。xdv变异株是jn.1的一个亚分支,这个病毒株似乎毒力差一些,但传播力却很强,在高温环境仍然能流行。

世卫组织称,随着病毒的不断演变和传播,出现更严重病毒株的风险越来越大。这种病毒有可能躲过检测系统,并不受医疗措施影响。

不过,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微生物学教授安德鲁·佩科斯对此更加乐观,他认为美国境内“大量变异毒株”发生的突变类似,这可能表明新冠病毒进化方式有限。“我们没有任何数据表明现在流行的(新冠病毒)变种会导致更严重疾病。”

二问:为什么出现夏季高峰?

这次除了“新冠全套餐”高烧、咳嗽、刀片嗓、全身冷汗疲惫之外,很多人表示自己咳黄痰,还有人称记忆力明显减退,复合的症状或全新的症状在发生。

疫情不断反复,“二阳”“三阳”浪潮的袭来,许多人陷入了“阳-阳康-复阳”的反复循环。在与病毒的持续对抗中,人体内似乎经历了无数轮战斗,有些人感觉“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

网友自述
网友自述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上的最新研究指出:新冠感染之后出现组织修复变慢、抵御其他感染能力下降、慢性炎症以及长期后遗症等诸多情况,正是因为免疫系统遭受“创伤”。感染新冠后切莫大意,尤其是重症患者。重症新冠患者在“阳康”后,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单核细胞的表观遗传景观均处于“持续改变”的状态。重症新冠肺炎可引发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长期性变化。

这种免疫力的下降,或许是夏季阳性高峰的一个原因。

尽管很多专家也将此归结于暑期出行人数的增多、人们在封闭空间的活动集中(比如在空调房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长),促进了病毒的传播,但无法忽视的一点,在北半球夏季出现如此高的感染循环率是“非典型的”。

因为呼吸道病毒往往主要在寒冷的气温下传播,新冠病毒完全是“反常识”。新冠疫情的爆发在多个方面都极大地改变了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新冠病毒是否会保持双重季节性流行?目前还尚无定论。

三问:会好一阵阳一阵吗?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疑难感染诊疗中心主任彭劼提醒,新冠病毒感染逐渐成为阶段性流行的呼吸道疾病,可能每隔四五个月就会出现一轮流行高峰。

“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类似”的新冠病毒,可能还缺乏像应对感冒一样便捷多样、行之有效的医疗手段,复杂的变异和致病性也有待更多观测及研究的深入。

如果新冠以“每隔四五个月出现一轮流行高峰”的方式形成周期,适应这种节奏就变成了常规化应对。

新冠疫苗每年都在更新,其目的是尽可能与当下传播的毒株相匹配。尽管绝大多数人都感染或接种过新冠疫苗,但保护作用会随时间推移减弱,同时新冠病毒也在不断产生可以逃避先前免疫力的新变种。

“疫苗研发的速度总是赶不上毒株变异的速度,如果人体无法产生足够的免疫功能去抵抗新毒株的‘进攻’,就会出现新一轮的流行高峰。”彭劼指出。

口服抗新冠药品也在加快研发,这将为常规治疗和预防带来新选择。有医生表示,目前在多数情况下,医院不会专门检测病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而是按照常规治感冒的方式来救治。但对于部分高危人群来说,准备好抗新冠病毒药物依然有必要性。高危人群(包括中老年人群、有合并基础疾病的人群、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及时快速地使用抗新冠病毒的药物,能够预防这些患者转化为更重的症状。

四问:新冠病毒有可能消失吗?

病毒“大结局”可能平平无奇,甚至结束得悄无声息。

像百年前爆发的“西班牙大流感”,这场流感感染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人数高达数千万,到了1920年之后,这一流感毒株的杀伤力和传播范围就明显大不如前,很快被大部分人遗忘。最终,1957年的时候,这一毒株彻底消失,被其他的毒株取代。

不过,不能就此认为病原体放着不管就一定会自己变弱乃至消失。比如脊灰,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都相对沉寂,只有零星记录,直到19世纪末才突然成为广泛而致命的疾病。

就算一种疾病看似已经变弱到可以和人长期共存,也可能因为环境改变或者偶然因素,重新变强危害人类。

所以,虽然我们不能精准地预测未来,但可以通过影响环境的方式引导演化,把未来推向更好的方向。新冠或许永远不会消失,但是我们的手里握有减弱它影响力的工具,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有效地使用它们。

面对“反复横跳”的新冠,如何掌握主动?既要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也要增强医疗保障、科技研发、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免疫力”。

各方齐心协力,健康之舟才能行稳致远。

封面图:赵梓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