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当代著名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小说《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出版家、文学评论家、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总经理李师东,共同走进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以“城市与文学表达”为主题,与广大读者分享文学创作的精彩历程,展现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分享会上,两位老师畅谈文学与时代、文学与城市、文学与人生等话题,与读者分享文学的内涵精髓、文学表达的家国情怀,以及新时代文学的灿烂前景。
5月13日,梁晓声文学创作分享会现场。
2017年12月,《人世间》首次出版。201年7月,《人世间》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同年8月,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人世间》用细腻的笔触,循着“光字片”周姓人家的命运轨迹,书写了在五十年新旧嬗变的时代进程中,跌宕壮阔的人民史诗,展现了一代代中国人对真善美的永恒价值追求。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书籍,《人世间》也写尽了芸芸众生的无奈和悲欢,细微末节处令人感叹,分分合合中令人温暖。正如李师东的点评:“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书写情怀和热望。”梁晓声对自己书籍的评价则是:“文学影响过我,相信它也会影响别人。”
三年的酝酿,八年的苦耕,将这本书送至读者面前,与影视界的合作,更是将《人世间》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而梁晓声写这部小说的初衷,就是“想用我自己的笔,写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后,留城青年的生活。”梁晓声说,作品中有一个无形的人物,那就是时代。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今日的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也不了解我们祖辈、父辈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对生活的付出,对家庭的付出,与共和国的发展同步而行,同样是筚路蓝缕。自己写这部小说的初心,就是想通过书写人物命运的种种变迁来反映大时代的演进过程。“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祖辈父辈们以往的生活经历,了解他们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如何固守做人的原则。”他想让年轻人看到的,正直、善良、坚强等等美好的品质,在小说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社会和人心的向善,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扬光大的优良品质。
梁晓声说,自己的写作是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的,因为他接触文学的底色就是这样的。他把心中理想主义的、充满正义感和善良的形象具体落到作品中,让人们相信,他们是有温度、有筋骨、有担当的好青年。而一个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必然是与这些好青年的命运息息相关。
“我的写作,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是对自己心灵的不断叩问。”当他写到周秉昆挺身而出的时候,他就会问自己:你相信人就应该这样做吗?你现在还能做到这样吗?你仍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值得的吗?“我认为周秉昆这样做是对的,只有我自己相信了,我的故事才会自然而然地写出来。”
很多时候,也许我们做不到,但我们愿意相信、更愿意尊重这种精神。正是这些美好的理想主义,让这位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作家,写出了一个个真善美的形象,让读者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温暖和爱。
两个半小时的分享与对话,让现场读者意犹未尽。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梁晓声和李师东深入简出,为读者们答疑解惑,用更有温度的对话,给读者留下更多更广的思考空间。
“我特别喜欢《人世间》这部电视剧,后来又去读了这本书,今天能在自己的学校见到梁晓声老师本人真的太激动了。梁老师讲的许多东西都让我获益匪浅,特别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我会把它作为对自己的要求。”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一学生涂俊喜说。
本次活动是珠海特区报文艺副刊《湾韵》开展的欧洲杯足球官网的线下活动之一,以一场与作家的对话,让文艺精品不止停留于纸面,更能浸润珠海市民的日常生活。本次活动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指导,珠海传媒集团主办,珠海传媒产业运营有限公司、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承办,珠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协办。
“每一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但任何时代都需要正直、善良、勇敢的人。社会本就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社会的发展就是让前者多一些,后者少一些。这也是文化的愿望,无论生活怎样,都要抱有善意,让社会向善向好,人心向善向好。”
“你我的人性都在一个差不多的基础上,不一样的只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当你希望别人有一些温度的时候,你可以先给出一些温度。而读书,是为了照自己,如果拿书当作照别人的镜子,那么读多少书都没有意义。”
“地位越优越的人越应当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这个修养和道德绑架是两码事。我们一起把蛋糕做大,一起好好地分配蛋糕、有涵养地对待他人,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抗日战争背景下中国人的经历、自然灾害背景下农民的经历,这些可以叫做苦难,要把它们和艰苦劳作的青春岁月区分开来,艰苦和苦难是两个概念。我们的年轻人不要只关注自己受到的挫折,更应该去关注别人都经历了什么,要知道我们前面有多少可敬的人,付出了怎样的青春。”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我们愿意把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当做一种经历、一种磨炼,我们更愿意用理想主义的精神鼓舞自己,让我们看到并且相信,生活中不仅有苦难,还有值得前行的力量。”
关于《人世间》:
回顾父辈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
“我是在‘光字片’那样的地方长大、后来才到北京工作的一个人,对于时代的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活动中,梁晓声就读者感兴趣的《人世间》创作历程作了分享。“为什么《人世间》里郑娟到大哥秉义家,走进这么好的洗浴间的时候,哭了呢?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才有的体会,曾经的我们只有公共洗浴间。”原来,在梁晓声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只能去某个固定时间才开放的公共澡堂洗澡,遇到长辈或德高望重的人则要礼让他们先洗。
一本《人世间》,给现代年轻人讲述了“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后,留城青年的生活状态,反映了父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如何固守做人的原则,展示了中国在那一阶段的变迁,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在物质资源已经如此丰富的年代,我们如何坚守珍贵的品质,坚守善良?“其实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都受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要做一个君子,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论在哪个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发挥着劝人向善的作用。”梁晓声说。
一本好书,能够拉近读者与书中世界的距离,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灵魂对话。“书中虚构的人物在这样那样的情况下做出了示范,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时,我们能那样做吗?我们能当周秉昆那样的好人吗?当周秉义那样的好官吗?”梁晓声说,“书本是照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如果拿来当作照别人的镜子,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关于理想主义:
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受到最初接触的文学底色的影响,我的作品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你看我今年七十多岁了,依旧记得曾经的一篇小学课文,叫《猎人海力布》。”梁晓声在分享会上坦言,“这个海力布为了救村民,把山洪即将暴发的消息告诉了村民,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他就做到了向善。”
正因为受了这样的影响,梁晓声表示,自己也愿意形成这样一种理想,并且“总愿意如此下去”,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如果你想要获得别人的温暖,你自己首先得给别人温暖。”
“我最终的理想,其实是对于一个好社会的理想,虽然等到这个社会成为现实时,我们这代人可能已经不在了,但是我多么希望后代生活在好社会。”至于什么样的社会是好社会,梁晓声打了一个比方:“一条马路上,有开豪车、小面包车的人,有骑自行车的人,有走路的人,开豪车的人会自觉让骑自行车的人,骑自行车的人会自觉让行人。越是处于优越地位的人,越有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修养,即为一个好的社会。”
关于阅读教育:
尝试理解孩子的世界
在读者问答环节,有一位读者问到该如何用阅读教育孩子,因为自己的小孩愿意看《斗罗大陆》,而不愿意看自己推荐的书单。李师东表示,人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宜强迫孩子放弃某一方面的兴趣,或是一定要对什么感兴趣,如果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帮助孩子扩大阅读范围,增强阅读综合性。
梁晓声认为,与其让孩子去接受家长的书单,不如让家长去读一读孩子推荐的书单。“我有一个老朋友,劝孩子不要染头发去当嬉皮士,一直没有成功,最后他干脆去理解孩子的世界,跟孩子一起去做嬉皮士那样的头发,要加入孩子,孩子觉得不妥,反而乖乖跟他回家了。”梁晓声举例说。
关于苦难、内卷和躺平:
内卷是一个宇宙现象
对于苦难,梁晓声略带调侃地分享自己的看法:“许多年轻人所说的苦难,不过是生活中一点微不足道的小挫折,更多的可能还是恋爱问题。而我们这一代人,许多有知青经历,好多知青也认为我们经历的是苦难。但我在写作的时候,把它看成艰苦,艰苦和苦难是两个概念。”
对于梁晓声来说,农民因为自然灾害背井离乡是苦难,而自己经历的则是艰苦劳作的青春岁月,苦难是一个更大的词汇,他不愿意轻易使用。
对于近期网络上频繁讨论内卷与躺平的话题,梁晓声认为,内卷是一个宇宙现象,星球互相碰撞吞噬,大自然中适者生存。“我们长着一双眼睛,一双手,是为了什么?如果不去使用它们,那我们跟树懒、跟土拨鼠又有什么区别?”梁晓声说,“至于躺平,我相信很多年轻人只是嘴上说说,过过嘴瘾,我们身边的快递小哥,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努力奋斗着。”
关于珠海印象:
希望看到一部珠海的《人世间》
梁晓声直言,此次活动前,自己对珠海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想象中:一个很袖珍的沿海城市,可能很美,但是很旧。
此次受邀来到珠海,梁晓声见到了一直处于印象中的珠海。但当他看到一个沿海城市可以有这么长、这么美的海岸线,看到海边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这样宽敞、甚至是“壮观的”校园,看到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多很多的书籍,城市中处处洋溢着书卷气的时候,他用“大开眼界”“视觉冲击”来形容对珠海的初体验。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历史印记是根基。珠海是一座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的城市。其香山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特区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成为珠海不断前行的底蕴和动力。
梁晓声说,珠海发展的前景和空间广阔,它的文化气息和浪漫气息,让这座城市的文学创作之路充满无限可能。“这是一个可以产生别样的新中国故事的地方。希望珠海的文艺工作者能为珠海创作出更多作品,创作出珠海的《人世间》,推动珠海本土文化发展。”
读者提问:梁老师您好!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在课上我经常向学生推荐您的作品。5月14日就是今年的母亲节了,我又想起了您写的《母亲》这本书,您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写《母亲》时的心路历程?
梁晓声:我这一代人之所以对父母的感情很深,是因为我们亲眼看到父母持家的不容易——子女多、生活困难、工资收入低。我们之所以有幸能够进入大学,也是当时父母铆足劲儿供我们读的书。所以我觉得对父母的感恩,是我们人类学会感恩的最初一课。在母亲节这一天,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感恩母亲,知道父母不仅仅把我们带到这世界上来,还承担了诸多不容易的责任。
统筹:郭秀玉 撰文 :郭秀玉 金璐 摄影:钟凡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丹梅
5月13日,当代著名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小说《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出版家、文学评论家、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总经理李师东,共同走进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以“城市与文学表达”为主题,与广大读者分享文学创作的精彩历程,展现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分享会上,两位老师畅谈文学与时代、文学与城市、文学与人生等话题,与读者分享文学的内涵精髓、文学表达的家国情怀,以及新时代文学的灿烂前景。
5月13日,梁晓声文学创作分享会现场。
2017年12月,《人世间》首次出版。201年7月,《人世间》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同年8月,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人世间》用细腻的笔触,循着“光字片”周姓人家的命运轨迹,书写了在五十年新旧嬗变的时代进程中,跌宕壮阔的人民史诗,展现了一代代中国人对真善美的永恒价值追求。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书籍,《人世间》也写尽了芸芸众生的无奈和悲欢,细微末节处令人感叹,分分合合中令人温暖。正如李师东的点评:“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书写情怀和热望。”梁晓声对自己书籍的评价则是:“文学影响过我,相信它也会影响别人。”
三年的酝酿,八年的苦耕,将这本书送至读者面前,与影视界的合作,更是将《人世间》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而梁晓声写这部小说的初衷,就是“想用我自己的笔,写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后,留城青年的生活。”梁晓声说,作品中有一个无形的人物,那就是时代。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今日的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也不了解我们祖辈、父辈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对生活的付出,对家庭的付出,与共和国的发展同步而行,同样是筚路蓝缕。自己写这部小说的初心,就是想通过书写人物命运的种种变迁来反映大时代的演进过程。“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祖辈父辈们以往的生活经历,了解他们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如何固守做人的原则。”他想让年轻人看到的,正直、善良、坚强等等美好的品质,在小说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社会和人心的向善,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扬光大的优良品质。
梁晓声说,自己的写作是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的,因为他接触文学的底色就是这样的。他把心中理想主义的、充满正义感和善良的形象具体落到作品中,让人们相信,他们是有温度、有筋骨、有担当的好青年。而一个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必然是与这些好青年的命运息息相关。
“我的写作,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是对自己心灵的不断叩问。”当他写到周秉昆挺身而出的时候,他就会问自己:你相信人就应该这样做吗?你现在还能做到这样吗?你仍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值得的吗?“我认为周秉昆这样做是对的,只有我自己相信了,我的故事才会自然而然地写出来。”
很多时候,也许我们做不到,但我们愿意相信、更愿意尊重这种精神。正是这些美好的理想主义,让这位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作家,写出了一个个真善美的形象,让读者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温暖和爱。
两个半小时的分享与对话,让现场读者意犹未尽。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梁晓声和李师东深入简出,为读者们答疑解惑,用更有温度的对话,给读者留下更多更广的思考空间。
“我特别喜欢《人世间》这部电视剧,后来又去读了这本书,今天能在自己的学校见到梁晓声老师本人真的太激动了。梁老师讲的许多东西都让我获益匪浅,特别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我会把它作为对自己的要求。”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一学生涂俊喜说。
本次活动是珠海特区报文艺副刊《湾韵》开展的欧洲杯足球官网的线下活动之一,以一场与作家的对话,让文艺精品不止停留于纸面,更能浸润珠海市民的日常生活。本次活动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指导,珠海传媒集团主办,珠海传媒产业运营有限公司、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承办,珠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协办。
“每一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但任何时代都需要正直、善良、勇敢的人。社会本就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社会的发展就是让前者多一些,后者少一些。这也是文化的愿望,无论生活怎样,都要抱有善意,让社会向善向好,人心向善向好。”
“你我的人性都在一个差不多的基础上,不一样的只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当你希望别人有一些温度的时候,你可以先给出一些温度。而读书,是为了照自己,如果拿书当作照别人的镜子,那么读多少书都没有意义。”
“地位越优越的人越应当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这个修养和道德绑架是两码事。我们一起把蛋糕做大,一起好好地分配蛋糕、有涵养地对待他人,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抗日战争背景下中国人的经历、自然灾害背景下农民的经历,这些可以叫做苦难,要把它们和艰苦劳作的青春岁月区分开来,艰苦和苦难是两个概念。我们的年轻人不要只关注自己受到的挫折,更应该去关注别人都经历了什么,要知道我们前面有多少可敬的人,付出了怎样的青春。”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我们愿意把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当做一种经历、一种磨炼,我们更愿意用理想主义的精神鼓舞自己,让我们看到并且相信,生活中不仅有苦难,还有值得前行的力量。”
关于《人世间》:
回顾父辈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
“我是在‘光字片’那样的地方长大、后来才到北京工作的一个人,对于时代的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活动中,梁晓声就读者感兴趣的《人世间》创作历程作了分享。“为什么《人世间》里郑娟到大哥秉义家,走进这么好的洗浴间的时候,哭了呢?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才有的体会,曾经的我们只有公共洗浴间。”原来,在梁晓声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只能去某个固定时间才开放的公共澡堂洗澡,遇到长辈或德高望重的人则要礼让他们先洗。
一本《人世间》,给现代年轻人讲述了“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后,留城青年的生活状态,反映了父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如何固守做人的原则,展示了中国在那一阶段的变迁,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在物质资源已经如此丰富的年代,我们如何坚守珍贵的品质,坚守善良?“其实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都受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要做一个君子,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论在哪个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发挥着劝人向善的作用。”梁晓声说。
一本好书,能够拉近读者与书中世界的距离,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灵魂对话。“书中虚构的人物在这样那样的情况下做出了示范,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时,我们能那样做吗?我们能当周秉昆那样的好人吗?当周秉义那样的好官吗?”梁晓声说,“书本是照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如果拿来当作照别人的镜子,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关于理想主义:
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受到最初接触的文学底色的影响,我的作品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你看我今年七十多岁了,依旧记得曾经的一篇小学课文,叫《猎人海力布》。”梁晓声在分享会上坦言,“这个海力布为了救村民,把山洪即将暴发的消息告诉了村民,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他就做到了向善。”
正因为受了这样的影响,梁晓声表示,自己也愿意形成这样一种理想,并且“总愿意如此下去”,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如果你想要获得别人的温暖,你自己首先得给别人温暖。”
“我最终的理想,其实是对于一个好社会的理想,虽然等到这个社会成为现实时,我们这代人可能已经不在了,但是我多么希望后代生活在好社会。”至于什么样的社会是好社会,梁晓声打了一个比方:“一条马路上,有开豪车、小面包车的人,有骑自行车的人,有走路的人,开豪车的人会自觉让骑自行车的人,骑自行车的人会自觉让行人。越是处于优越地位的人,越有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修养,即为一个好的社会。”
关于阅读教育:
尝试理解孩子的世界
在读者问答环节,有一位读者问到该如何用阅读教育孩子,因为自己的小孩愿意看《斗罗大陆》,而不愿意看自己推荐的书单。李师东表示,人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宜强迫孩子放弃某一方面的兴趣,或是一定要对什么感兴趣,如果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帮助孩子扩大阅读范围,增强阅读综合性。
梁晓声认为,与其让孩子去接受家长的书单,不如让家长去读一读孩子推荐的书单。“我有一个老朋友,劝孩子不要染头发去当嬉皮士,一直没有成功,最后他干脆去理解孩子的世界,跟孩子一起去做嬉皮士那样的头发,要加入孩子,孩子觉得不妥,反而乖乖跟他回家了。”梁晓声举例说。
关于苦难、内卷和躺平:
内卷是一个宇宙现象
对于苦难,梁晓声略带调侃地分享自己的看法:“许多年轻人所说的苦难,不过是生活中一点微不足道的小挫折,更多的可能还是恋爱问题。而我们这一代人,许多有知青经历,好多知青也认为我们经历的是苦难。但我在写作的时候,把它看成艰苦,艰苦和苦难是两个概念。”
对于梁晓声来说,农民因为自然灾害背井离乡是苦难,而自己经历的则是艰苦劳作的青春岁月,苦难是一个更大的词汇,他不愿意轻易使用。
对于近期网络上频繁讨论内卷与躺平的话题,梁晓声认为,内卷是一个宇宙现象,星球互相碰撞吞噬,大自然中适者生存。“我们长着一双眼睛,一双手,是为了什么?如果不去使用它们,那我们跟树懒、跟土拨鼠又有什么区别?”梁晓声说,“至于躺平,我相信很多年轻人只是嘴上说说,过过嘴瘾,我们身边的快递小哥,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努力奋斗着。”
关于珠海印象:
希望看到一部珠海的《人世间》
梁晓声直言,此次活动前,自己对珠海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想象中:一个很袖珍的沿海城市,可能很美,但是很旧。
此次受邀来到珠海,梁晓声见到了一直处于印象中的珠海。但当他看到一个沿海城市可以有这么长、这么美的海岸线,看到海边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这样宽敞、甚至是“壮观的”校园,看到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多很多的书籍,城市中处处洋溢着书卷气的时候,他用“大开眼界”“视觉冲击”来形容对珠海的初体验。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历史印记是根基。珠海是一座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的城市。其香山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特区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成为珠海不断前行的底蕴和动力。
梁晓声说,珠海发展的前景和空间广阔,它的文化气息和浪漫气息,让这座城市的文学创作之路充满无限可能。“这是一个可以产生别样的新中国故事的地方。希望珠海的文艺工作者能为珠海创作出更多作品,创作出珠海的《人世间》,推动珠海本土文化发展。”
读者提问:梁老师您好!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在课上我经常向学生推荐您的作品。5月14日就是今年的母亲节了,我又想起了您写的《母亲》这本书,您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写《母亲》时的心路历程?
梁晓声:我这一代人之所以对父母的感情很深,是因为我们亲眼看到父母持家的不容易——子女多、生活困难、工资收入低。我们之所以有幸能够进入大学,也是当时父母铆足劲儿供我们读的书。所以我觉得对父母的感恩,是我们人类学会感恩的最初一课。在母亲节这一天,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感恩母亲,知道父母不仅仅把我们带到这世界上来,还承担了诸多不容易的责任。
统筹:郭秀玉 撰文 :郭秀玉 金璐 摄影:钟凡编辑:梁蔼欣 责任编辑:丹梅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