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文脉㉑|《侨批》遥寄“浙”里 尺素两地传“情”
《羊城晚报》【珠海文脉·花地珠海】2023年5月16日版面图

一纸侨批,满腔家国。5月11日-12日,来自珠海的《侨批》作为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在浙江的杭州大剧院“拆封”。

中国歌剧节是我国歌剧领域的国家级艺术盛会,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主办,自2011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在中国歌剧节舞台上,一系列代表国内最高水准的歌剧作品先后登台亮相,向观众呈现了新时代中国歌剧的万千气象。本届歌剧节共遴选出24部优秀剧目,其中新创剧目19部,经典剧目5部。

演出现场 受访者供图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本届歌剧节新创参演剧目,民族歌剧《侨批》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及“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并获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该剧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出品,珠海演艺集团倾力打造,集聚了作曲家孟卫东,编剧王勇,导演廖向红、邓一江,指挥朱曼等国内一流艺术家,充分挖掘“侨批”这一岭南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描绘小人物的悲欢,以小见大,将厚重的历史画卷在舞台上铺陈开来,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性大爱与义薄云天的同胞情义。

据介绍,近年来,经过歌剧艺术家的努力,中国歌剧迅速成长,开始逐步跳出“话剧加唱”“对话讲故事、唱歌抒豪情”“歌唱演员演戏、舞蹈演员伴舞”模式,回归歌剧艺术本体,探索民族歌剧的创新性发展。歌剧《侨批》充分吸纳了近年来中国歌剧艺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全剧通篇以唱段和旋律贯穿,少有念白,通过抒情的咏叹调和宣叙调串联,实现叙事的推进,把主题思想与人物情感凝聚成一曲曲主题旋律。这是《侨批》主创团队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与探索。该剧自2022年10月首演后得到业界充分关注和高度肯定,专家称“《侨批》是一部达到新的水平的歌剧,这是中国歌剧几十年探索的进步”。

著名评论家、编剧冯双白则评价称:“《侨批》是一部‘于小人物中见大情感,于小事件中见大历史’的呈现之作,人与人之间的交集,联系起民族意识的大情感;同时也看到了大历史,如‘卖猪仔’这一幕就饱含了中华民族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它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呼唤。”

岭南元素艺术化呈现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给国内眷属的、附有汇款的书信及其回文的统称,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被称为跨越大海的来信,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曾兴盛一时。一封又一封侨批漂洋过海,或亲笔、或代笔,每一封侨批往往只有寥寥数语,陈旧的黄纸上却饱含了海外华侨对故土和家人的思念,记录了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该剧编剧王勇表示:“这部作品不是取自于一封信,它的灵感、创作动机以及最后呈现的戏剧结构,是来自于无数封信、无数个家庭,最后化作了舞台上的这一个故事,浓缩成为剧中活灵活现的人物。”

在艺术设计上,该剧充分运用了极具岭南特色的“大海”意向。导演廖向红表示:“我们以一封侨批为核心设置人物、结构全剧,‘侨批’与‘大海’富有不同的象征意蕴。‘侨批’是家书,是银信,是连接家乡与远隔万里他乡的纽带,是承诺、信义的象征;大海是生路,是屏障,是人生难以主宰的命运象征。”“海是这部戏最大的意象,”舞美设计丁丁表示,“这部歌剧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为了把一层层的海浪‘固化’下来,我们制作了一个超过13度的斜坡,这个车台可以左右开合,呈现船舱、海难的场景。”

在音乐风格上,该剧以深沉、大气、厚重、抒情为整体音乐风格,以广东音乐作为基调,运用了多种民族乐器,有浓厚的岭南音乐特点;以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架构本剧,增强人物的行动性、戏剧性。如预示剧情和人物命运走向的序曲以“大海”作为音乐主题,并通过歌唱家吕薇饰演的梁董氏在剧中循序渐进、层层叠加、多次再现,直至最后,以一曲咏叹调《大海,我爱恨悠悠》将全剧推向高潮,多层次展示了苦难时光里义薄云天的同胞情,折射出中华民族根植于骨髓、流淌于血脉的家国大爱。

演出现场 受访者供图

持之以恒常演常新

珠海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称,本次在中国歌剧节亮相,正是《侨批》新一轮打磨后的全新亮相:情节上更加人性化,通过梁彩云人物心理的刻画,丰富饱满了人物形象,体现她为家庭自我牺牲的爱与孝,让故事更加感人动人;音乐上更加凝练,通过旋律的微调,压缩过场时间,加快戏剧节奏;舞台调度上更加紧凑,提升了表演的流畅性,让演出整体观感更加和谐自然。《侨批》导演廖向红表示:“主创团队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用心地在做这部戏,每次演出后都在收集观众和专家的反馈,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也在不断地修改打磨,将这部歌剧打造成为一部可以留得下来、走得出去的歌剧。”

自首演以来,该剧已先后在珠海、广州、中山、北京等地演出。短短两年半时间,这部凝聚了珠海演艺集团200余名演职人员心血的作品便入选中国歌剧节,对此,珠海演艺集团总经理邹建红表示:“中国歌剧节是所有歌剧向往的舞台,它是中国歌剧剧目创作和剧目演出最高水平的呈现。这次《侨批》能入选中国歌剧节实属不易,我们将精心打磨,让更多人看到侨批背后‘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人性大爱和家国情怀。”

“剧游”珠博:

“打卡”博物馆的另一种“可能”

博物馆除了能“日游”“夜游”,还可“剧游”。5月13日-14日,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以“戏剧 游览”双融合体验为特色的“剧游珠博•共享美好”主题活动在珠海博物馆举办。参与者们在戏剧情境中了解历史,在戏剧体验中传承文化,在戏剧表演中感悟生活和谐之美。其中,5月13日晚上举办的“剧游珠博”活动,是珠海博物馆首次开展“夜游博物馆”活动。

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毅称,作为文化的传播使者、历史的见证者,珠海博物馆是一扇重要的“文化窗口”。社会快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博物馆的功能也在不断被重新定义,如今,博物馆正紧跟形势,持续创新,融入城市美好生活。

活动现场 珠海博物馆供图

沉浸式体验博物馆

在现场,参与“剧游珠博•共享美好”主题活动的亲子家庭领取剧本后,分头行动,纷纷投入角色的排练,最后在舞台上共同呈献一台演出,包含情景表演、造型秀、配乐诗朗诵、新闻直播间等多个节目,节目内容紧扣博物馆各展馆内容。

在整个活动中,参与者“入场即入戏”,沉浸在戏剧场景与角色中,从第三视角感受博物馆的文化魅力。参与者还体验到即兴编导、情境表演、现场解说、舞台展示、角色塑造、造型秀等多种不同的场景活动,并在活动中增进亲子关系,多角度体验什么是“可持续性发展与美好生活”。

“剧游珠博”活动总领队、伊晨戏剧教育创始人西拉介绍,活动借鉴了“剧本杀”的形式,但去除了谋杀、悬疑等元素,围绕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剧本内容“打散”为戏剧元素,使参与者们成为剧中角色之一,在活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

新颖形式令市民直呼“好玩”

在金湾就读小学的徐谦说,活动很好玩,也学到了知识。他的亲友徐思凡称,希望通过活动,让孩子喜欢上博物馆,了解珠海历史文化,“博物馆能开阔孩子视野,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立体丰富,而博物馆整个空间历史文化感浓厚,可激发孩子更多兴趣”。

不少家长纷纷点赞活动,“这样的活动解压,在沉浸式体验中释放了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压力”“很有意义的一次体验”“活动太好玩了,孩子也很开心”……网友“小月”称,活动别开生面,“之前都带孩子参观了很多次珠博,都是走马观花,这次参加‘剧游珠博’,孩子一下就把珠海非遗名录记住了”。

珠海博物馆馆长张建军称,博物馆希望通过“剧游珠博”等活动,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和体验,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据介绍,此活动一经推出即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响应,场场爆满。

开展“博物馆 ”跨界创新

“我们想让博物馆‘活’起来,让老百姓觉得博物馆并不是一个很严肃的学者,只能端坐在那里;它应该走进大家的生活,可以和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蒋毅表示,剧游珠博是一个新尝试,后续会根据观众的体验感和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剧游珠博’将作为珠海博物馆自有活动品牌,定期持续开展,未来将开展更多其他形式的沉浸互动式活动。”

事实上,许多著名的国际博物馆也已经开始积极地与城市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英国泰特美术馆举办夜间活动,邀请新媒体艺术家和音乐家进行现场表演,提供相对较低的茶水饮品,使博物馆能够参与当地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化跨界的新空间。

蒋毅提及,珠海未来会考虑做“博物馆之夜”“博物馆 音乐”乃至“博物馆 其他”等多样活动,努力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同时也希望通过“剧游珠博”等活动,唤起市民们对珠海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她同时强调,博物馆的形式不断在创新,但博物馆教育以及文化传播的功能不会改变,“我们将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创新,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光影凝聚青春力量 文化融入城市血脉

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南国(珠海)电影周”举办

影视文化融入城市“肌理”,青春光影与活力珠海相映成趣。日前,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南国(珠海)电影周” 举办,多项活动落地珠海,服务珠海城市文化建设,将打造具有珠海特色的影视品牌活动。

活动现场 受访者供图

规模更大,发挥湾区文化艺术资源优势

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南国(珠海)电影周”于5月5日正式开启,持续至5月12日。在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本届大学生电影节“南国(珠海)电影周”以“穹幕南国·向光而立”为主题,在光影中回顾一代代青年人的成长记忆、少年时代和青春絮语,同时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资源优势,带来多种艺术交融的文艺展演盛会。

大学生电影节自1993年创办以来,始终以电影为媒,以摄影机为笔,是全国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盛会。今年是大学生电影节的三十而立之年,也是大学生电影节走进珠海的第三年。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秘书长武建勋称,今年大学生电影节“南国(珠海)电影周”比以往规模更大,“过去两年因为疫情,规模有限,今年是真正意义上举办大型活动的第一届。”

令武建勋惊喜的是,今年“南国(珠海)电影周”在珠海地标性建筑——“日月贝”(珠海大剧院)启动,并以日月贝墙面为投影屏,放映了南国(珠海)电影周宣传片。夜色之下,光影交错,电影周的宣传展示也成为了情侣路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令市民、游客耳目一新,武建勋直言:“这在开始,我们都不太敢想。在珠海的地标性建筑开展活动,其实本身也是电影节跟珠海文化的深度嵌入和绑定。”

在启动仪式上,珠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闵云童表示,近年来,珠海全力推动电影事业繁荣发展,创作推出《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优秀影片,与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央新影集团成功举办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等,为新时代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贡献了珠海力量。珠海将借助“南国(珠海)电影周”这一优质平台,积极促进珠海影视文化交流合作,为珠海文艺创作、文化繁荣和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珠澳联动,共促湾区学术共同体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表示,“南国(珠海)电影周”以影视文化产业链为抓手,以珠海为轴辐射大湾区文化资源,通过影片展映、学术交流等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加强内地和港澳地区电影界的交流与合作,有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在南国(珠海)电影周期间,“数字赋能影视文化与城市发展”论坛活动、“共筑华语电影新未来——学术沙龙”活动在珠海举办。在论坛上,知名影视文化学者和湾区影视行业从业者共同参与,以数字技术赋能为主导,聚焦影视文化和城市发展,共话未来影视发展的新图景。学术沙龙则邀请了澳门科技大学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就具体作品开展交流研讨,搭建珠澳影视文化交流的平台。

武建勋介绍,南国(珠海)电影周“主阵地”在校园,学术性是其特色之一。活动聚焦珠海,辐射湾区,促进湾区学术共同体建设,“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深度联动珠澳。在启动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进行战略合作签约,未来两校将在师资、人才培养上进行广泛合作。此外,论坛和沙龙等活动都得到了澳门高校的大力支持。在电影节的预热期,我们也举办了一些活动,邀请了粤港澳地区的电影人共同探讨影视文化未来的创新发展。”

类似的互动还延伸到了学生群体。例如,南国(珠海)电影周邀请了澳门科技大学的学生来到珠海,与珠海高校学生展开深度交流。武建勋称,希望通过系列活动,推动珠澳两地师生常态化来往,实现珠澳全方位融合。

服务珠海,文化惠民释放新活力

为更好服务珠海文化,本届“南国(珠海)电影周”还拓宽电影节辐射广度,首次联动中影国际影城,在珠海全市进行联展,让“光影青春”优秀国产影片走进城市的大街小巷、走入市民生活。据悉,华发商都中影国际影城针对影片《傍晚向日葵》《熊出没·伴我“熊芯”》《地瓜味的冰淇淋》《离别爱》设置了惠民专场和学生专场,更好满足大学生群体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在与城市影院联动、使放映范围辐射至社会面的同时,“南国(珠海)电影周”还邀请到特别推荐影片的主创团队来珠路演,使电影与市民产生情感共振,拓宽生命体验的同时感受电影具有的独特魅力。

不仅市民能免费观影,电影周也为珠海的影视产业与文艺创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秘书长武建勋提及,“南国(珠海)电影周”交由大学生主办,“相关活动执行团队基本上都是学生,经过活动组织、策划、运行等全流程后,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成长,同时深入了解了电影产业、影视文化等,这是非常生动的实践课。相信未来他们也会成为影视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认为,打造“南国(珠海)电影周”品牌,不仅让大学生电影节更深入全面地融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中,更推动了南北方、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文化产业以及学术研究的交流融合。电影周一方面加强珠澳合作,搭建大湾区影视产业发展的高端智库,另一方面联合多所院校共同作为学生单元的展映单位,丰富了珠海校园文化生态。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珠海文脉㉑|《侨批》遥寄“浙”里 尺素两地传“情”
羊城晚报 2023-05-16 10:35
《羊城晚报》【珠海文脉·花地珠海】2023年5月16日版面图

一纸侨批,满腔家国。5月11日-12日,来自珠海的《侨批》作为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在浙江的杭州大剧院“拆封”。

中国歌剧节是我国歌剧领域的国家级艺术盛会,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主办,自2011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在中国歌剧节舞台上,一系列代表国内最高水准的歌剧作品先后登台亮相,向观众呈现了新时代中国歌剧的万千气象。本届歌剧节共遴选出24部优秀剧目,其中新创剧目19部,经典剧目5部。

演出现场 受访者供图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本届歌剧节新创参演剧目,民族歌剧《侨批》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及“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并获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该剧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出品,珠海演艺集团倾力打造,集聚了作曲家孟卫东,编剧王勇,导演廖向红、邓一江,指挥朱曼等国内一流艺术家,充分挖掘“侨批”这一岭南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描绘小人物的悲欢,以小见大,将厚重的历史画卷在舞台上铺陈开来,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性大爱与义薄云天的同胞情义。

据介绍,近年来,经过歌剧艺术家的努力,中国歌剧迅速成长,开始逐步跳出“话剧加唱”“对话讲故事、唱歌抒豪情”“歌唱演员演戏、舞蹈演员伴舞”模式,回归歌剧艺术本体,探索民族歌剧的创新性发展。歌剧《侨批》充分吸纳了近年来中国歌剧艺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全剧通篇以唱段和旋律贯穿,少有念白,通过抒情的咏叹调和宣叙调串联,实现叙事的推进,把主题思想与人物情感凝聚成一曲曲主题旋律。这是《侨批》主创团队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与探索。该剧自2022年10月首演后得到业界充分关注和高度肯定,专家称“《侨批》是一部达到新的水平的歌剧,这是中国歌剧几十年探索的进步”。

著名评论家、编剧冯双白则评价称:“《侨批》是一部‘于小人物中见大情感,于小事件中见大历史’的呈现之作,人与人之间的交集,联系起民族意识的大情感;同时也看到了大历史,如‘卖猪仔’这一幕就饱含了中华民族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它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呼唤。”

岭南元素艺术化呈现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给国内眷属的、附有汇款的书信及其回文的统称,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被称为跨越大海的来信,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曾兴盛一时。一封又一封侨批漂洋过海,或亲笔、或代笔,每一封侨批往往只有寥寥数语,陈旧的黄纸上却饱含了海外华侨对故土和家人的思念,记录了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该剧编剧王勇表示:“这部作品不是取自于一封信,它的灵感、创作动机以及最后呈现的戏剧结构,是来自于无数封信、无数个家庭,最后化作了舞台上的这一个故事,浓缩成为剧中活灵活现的人物。”

在艺术设计上,该剧充分运用了极具岭南特色的“大海”意向。导演廖向红表示:“我们以一封侨批为核心设置人物、结构全剧,‘侨批’与‘大海’富有不同的象征意蕴。‘侨批’是家书,是银信,是连接家乡与远隔万里他乡的纽带,是承诺、信义的象征;大海是生路,是屏障,是人生难以主宰的命运象征。”“海是这部戏最大的意象,”舞美设计丁丁表示,“这部歌剧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为了把一层层的海浪‘固化’下来,我们制作了一个超过13度的斜坡,这个车台可以左右开合,呈现船舱、海难的场景。”

在音乐风格上,该剧以深沉、大气、厚重、抒情为整体音乐风格,以广东音乐作为基调,运用了多种民族乐器,有浓厚的岭南音乐特点;以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架构本剧,增强人物的行动性、戏剧性。如预示剧情和人物命运走向的序曲以“大海”作为音乐主题,并通过歌唱家吕薇饰演的梁董氏在剧中循序渐进、层层叠加、多次再现,直至最后,以一曲咏叹调《大海,我爱恨悠悠》将全剧推向高潮,多层次展示了苦难时光里义薄云天的同胞情,折射出中华民族根植于骨髓、流淌于血脉的家国大爱。

演出现场 受访者供图

持之以恒常演常新

珠海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称,本次在中国歌剧节亮相,正是《侨批》新一轮打磨后的全新亮相:情节上更加人性化,通过梁彩云人物心理的刻画,丰富饱满了人物形象,体现她为家庭自我牺牲的爱与孝,让故事更加感人动人;音乐上更加凝练,通过旋律的微调,压缩过场时间,加快戏剧节奏;舞台调度上更加紧凑,提升了表演的流畅性,让演出整体观感更加和谐自然。《侨批》导演廖向红表示:“主创团队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用心地在做这部戏,每次演出后都在收集观众和专家的反馈,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也在不断地修改打磨,将这部歌剧打造成为一部可以留得下来、走得出去的歌剧。”

自首演以来,该剧已先后在珠海、广州、中山、北京等地演出。短短两年半时间,这部凝聚了珠海演艺集团200余名演职人员心血的作品便入选中国歌剧节,对此,珠海演艺集团总经理邹建红表示:“中国歌剧节是所有歌剧向往的舞台,它是中国歌剧剧目创作和剧目演出最高水平的呈现。这次《侨批》能入选中国歌剧节实属不易,我们将精心打磨,让更多人看到侨批背后‘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人性大爱和家国情怀。”

“剧游”珠博:

“打卡”博物馆的另一种“可能”

博物馆除了能“日游”“夜游”,还可“剧游”。5月13日-14日,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以“戏剧 游览”双融合体验为特色的“剧游珠博•共享美好”主题活动在珠海博物馆举办。参与者们在戏剧情境中了解历史,在戏剧体验中传承文化,在戏剧表演中感悟生活和谐之美。其中,5月13日晚上举办的“剧游珠博”活动,是珠海博物馆首次开展“夜游博物馆”活动。

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毅称,作为文化的传播使者、历史的见证者,珠海博物馆是一扇重要的“文化窗口”。社会快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博物馆的功能也在不断被重新定义,如今,博物馆正紧跟形势,持续创新,融入城市美好生活。

活动现场 珠海博物馆供图

沉浸式体验博物馆

在现场,参与“剧游珠博•共享美好”主题活动的亲子家庭领取剧本后,分头行动,纷纷投入角色的排练,最后在舞台上共同呈献一台演出,包含情景表演、造型秀、配乐诗朗诵、新闻直播间等多个节目,节目内容紧扣博物馆各展馆内容。

在整个活动中,参与者“入场即入戏”,沉浸在戏剧场景与角色中,从第三视角感受博物馆的文化魅力。参与者还体验到即兴编导、情境表演、现场解说、舞台展示、角色塑造、造型秀等多种不同的场景活动,并在活动中增进亲子关系,多角度体验什么是“可持续性发展与美好生活”。

“剧游珠博”活动总领队、伊晨戏剧教育创始人西拉介绍,活动借鉴了“剧本杀”的形式,但去除了谋杀、悬疑等元素,围绕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剧本内容“打散”为戏剧元素,使参与者们成为剧中角色之一,在活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

新颖形式令市民直呼“好玩”

在金湾就读小学的徐谦说,活动很好玩,也学到了知识。他的亲友徐思凡称,希望通过活动,让孩子喜欢上博物馆,了解珠海历史文化,“博物馆能开阔孩子视野,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立体丰富,而博物馆整个空间历史文化感浓厚,可激发孩子更多兴趣”。

不少家长纷纷点赞活动,“这样的活动解压,在沉浸式体验中释放了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压力”“很有意义的一次体验”“活动太好玩了,孩子也很开心”……网友“小月”称,活动别开生面,“之前都带孩子参观了很多次珠博,都是走马观花,这次参加‘剧游珠博’,孩子一下就把珠海非遗名录记住了”。

珠海博物馆馆长张建军称,博物馆希望通过“剧游珠博”等活动,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和体验,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据介绍,此活动一经推出即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响应,场场爆满。

开展“博物馆 ”跨界创新

“我们想让博物馆‘活’起来,让老百姓觉得博物馆并不是一个很严肃的学者,只能端坐在那里;它应该走进大家的生活,可以和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蒋毅表示,剧游珠博是一个新尝试,后续会根据观众的体验感和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剧游珠博’将作为珠海博物馆自有活动品牌,定期持续开展,未来将开展更多其他形式的沉浸互动式活动。”

事实上,许多著名的国际博物馆也已经开始积极地与城市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英国泰特美术馆举办夜间活动,邀请新媒体艺术家和音乐家进行现场表演,提供相对较低的茶水饮品,使博物馆能够参与当地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化跨界的新空间。

蒋毅提及,珠海未来会考虑做“博物馆之夜”“博物馆 音乐”乃至“博物馆 其他”等多样活动,努力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同时也希望通过“剧游珠博”等活动,唤起市民们对珠海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她同时强调,博物馆的形式不断在创新,但博物馆教育以及文化传播的功能不会改变,“我们将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创新,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光影凝聚青春力量 文化融入城市血脉

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南国(珠海)电影周”举办

影视文化融入城市“肌理”,青春光影与活力珠海相映成趣。日前,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南国(珠海)电影周” 举办,多项活动落地珠海,服务珠海城市文化建设,将打造具有珠海特色的影视品牌活动。

活动现场 受访者供图

规模更大,发挥湾区文化艺术资源优势

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南国(珠海)电影周”于5月5日正式开启,持续至5月12日。在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本届大学生电影节“南国(珠海)电影周”以“穹幕南国·向光而立”为主题,在光影中回顾一代代青年人的成长记忆、少年时代和青春絮语,同时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资源优势,带来多种艺术交融的文艺展演盛会。

大学生电影节自1993年创办以来,始终以电影为媒,以摄影机为笔,是全国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盛会。今年是大学生电影节的三十而立之年,也是大学生电影节走进珠海的第三年。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秘书长武建勋称,今年大学生电影节“南国(珠海)电影周”比以往规模更大,“过去两年因为疫情,规模有限,今年是真正意义上举办大型活动的第一届。”

令武建勋惊喜的是,今年“南国(珠海)电影周”在珠海地标性建筑——“日月贝”(珠海大剧院)启动,并以日月贝墙面为投影屏,放映了南国(珠海)电影周宣传片。夜色之下,光影交错,电影周的宣传展示也成为了情侣路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令市民、游客耳目一新,武建勋直言:“这在开始,我们都不太敢想。在珠海的地标性建筑开展活动,其实本身也是电影节跟珠海文化的深度嵌入和绑定。”

在启动仪式上,珠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闵云童表示,近年来,珠海全力推动电影事业繁荣发展,创作推出《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优秀影片,与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央新影集团成功举办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等,为新时代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贡献了珠海力量。珠海将借助“南国(珠海)电影周”这一优质平台,积极促进珠海影视文化交流合作,为珠海文艺创作、文化繁荣和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珠澳联动,共促湾区学术共同体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表示,“南国(珠海)电影周”以影视文化产业链为抓手,以珠海为轴辐射大湾区文化资源,通过影片展映、学术交流等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加强内地和港澳地区电影界的交流与合作,有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在南国(珠海)电影周期间,“数字赋能影视文化与城市发展”论坛活动、“共筑华语电影新未来——学术沙龙”活动在珠海举办。在论坛上,知名影视文化学者和湾区影视行业从业者共同参与,以数字技术赋能为主导,聚焦影视文化和城市发展,共话未来影视发展的新图景。学术沙龙则邀请了澳门科技大学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就具体作品开展交流研讨,搭建珠澳影视文化交流的平台。

武建勋介绍,南国(珠海)电影周“主阵地”在校园,学术性是其特色之一。活动聚焦珠海,辐射湾区,促进湾区学术共同体建设,“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深度联动珠澳。在启动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进行战略合作签约,未来两校将在师资、人才培养上进行广泛合作。此外,论坛和沙龙等活动都得到了澳门高校的大力支持。在电影节的预热期,我们也举办了一些活动,邀请了粤港澳地区的电影人共同探讨影视文化未来的创新发展。”

类似的互动还延伸到了学生群体。例如,南国(珠海)电影周邀请了澳门科技大学的学生来到珠海,与珠海高校学生展开深度交流。武建勋称,希望通过系列活动,推动珠澳两地师生常态化来往,实现珠澳全方位融合。

服务珠海,文化惠民释放新活力

为更好服务珠海文化,本届“南国(珠海)电影周”还拓宽电影节辐射广度,首次联动中影国际影城,在珠海全市进行联展,让“光影青春”优秀国产影片走进城市的大街小巷、走入市民生活。据悉,华发商都中影国际影城针对影片《傍晚向日葵》《熊出没·伴我“熊芯”》《地瓜味的冰淇淋》《离别爱》设置了惠民专场和学生专场,更好满足大学生群体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在与城市影院联动、使放映范围辐射至社会面的同时,“南国(珠海)电影周”还邀请到特别推荐影片的主创团队来珠路演,使电影与市民产生情感共振,拓宽生命体验的同时感受电影具有的独特魅力。

不仅市民能免费观影,电影周也为珠海的影视产业与文艺创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秘书长武建勋提及,“南国(珠海)电影周”交由大学生主办,“相关活动执行团队基本上都是学生,经过活动组织、策划、运行等全流程后,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成长,同时深入了解了电影产业、影视文化等,这是非常生动的实践课。相信未来他们也会成为影视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认为,打造“南国(珠海)电影周”品牌,不仅让大学生电影节更深入全面地融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中,更推动了南北方、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文化产业以及学术研究的交流融合。电影周一方面加强珠澳合作,搭建大湾区影视产业发展的高端智库,另一方面联合多所院校共同作为学生单元的展映单位,丰富了珠海校园文化生态。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