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大家(2023年4月24日)
《湖心亭看雪》随记

□潘军

湖心亭看雪(国画) 潘军 作品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丁酉年正月初五,我离开京城回故里安庆。之前已在长江边上购下一处房产,以三楼作为自己的工作区域,书房画室各一,斋号:泊心堂。画室的外面原是一处大露台,后来改造成敞亮的阳光房兼茶室。工作间歇,便站在这里,眼前的风景即是大江一横,水天一色,江南峰峦一带,江面帆樯几点——这“泊心堂望江”不禁让我想起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一细节,后来就写进了小说《泊心堂之约》。

 

于是就有了作这张画的念头。当然我也没有按照张陶庵的文字去作描绘,作这幅画的意思,无非是对张岱先生的缅怀。或者通过我这幅画,让人想起三百年前的张岱——他是一位不该被人忘记的作家。张岱的书我仅读过《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还是在大学时期,当时便觉高妙,虽为小品笔记,但气象不凡。也影响了不少人,比如汪曾祺。张岱的好友兼姻亲的祁彪佳在序《西湖梦寻》中写道:张岱的散文“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当代陈平原也有类似的评价,认为:明文第一,张岱莫属。

 

对张岱比较系统的了解,得益于我的学弟胡益民的著作《张岱评传》。十多年前益民送我这本书,很快我就拜读了,受益匪浅。只可惜,小我两岁的益民已于几年前病故,现在写这篇文章,还是让我心情沉重。《张岱评传》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二:

 

其一,张岱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用今天的话讲,张岱先生很好玩。《陶庵梦忆》有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与袁宏道所言“世人但有殊癖,终身不易,便是名士。”如出一辙。这正是晚明文人名士狂狷不羁,玩世、傲世、刺世且又避世的突出表现。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张岱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状元坊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状元坊为张家祖宅。据张岱后来回忆,其时家世虽不能与曾、祖辈同日而语,但仍是相当显赫——“婢仆数十人,殷勤伺我侧”。好在这样的大家,同时也是一个书香艺术之家。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张岱一生兴趣广泛,涉猎门类颇多。《张岱评传》认为,“在晚明那种以放诞风流为时尚的特殊文化背景下,少年张岱之成为‘纨绔子弟’实是势在必然。”对此,张岱本人也并不避讳,在经过国破家亡、痛定思痛之后,他写下了《自为墓志铭》: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这些在张岱看来,都是有趣的事,故好之。然而几十年后,张岱又自我检讨:“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抛开自谦,还是能感觉到在这个人身上,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的颓放作风兼而有之。张岱未必是个好人,但肯定是一个有趣的人。有一种说法,推测张岱就是《红楼梦》的作者,因为张岱的家境、身世、才学,尤其是性情,无不具备写出《红楼梦》的条件,或说张岱先写出了《石头记》,再由曹雪芹改作《红楼梦》。从民国到现在,这种争论一直就存在,但还是缺乏有力的证据。还有人说张岱即是贾宝玉的原型,这个我不打算接受,因为贾宝玉实在算不得一位有趣之人。

 

其二,是张岱有些观点别具心裁。胡益民在《张岱评传》里,站在张岱的立场上以“诗画界限论”对传统的“诗画一律论”进行了鲜明的挑战。胡著引用了张岱《与包严介》文,照录如下——

 

……弟独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摩诘一身兼此二妙,故连合言之。若以诗句之意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为诗,诗必不妙。如李白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何可画?王摩诘《山路》诗:“蓝叶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尚可入画;“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则如何入画?又《香积寺》诗:“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泉声、危石、月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故诗以空灵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银屑也。……由此观之,有诗之画,未免板实;而胸中丘壑,反不若匠心训手为不可及也。

 

显然,这一观点与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形同冰炭,虽不成主流,但不能说没有道理。张岱反对的是那种创作上的刻意为之,无论是诗文还是书画。在他看来,“天下之有意为好者,未必好;而古来之妙书妙画,皆以无心落笔,骤然得之。如王右军之《兰亭记》、颜鲁公之《争坐帖》(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帖》更是如此——笔者注),皆是其草稿,后虽摹仿再三,不能到其初本。”(《跋谑庵五帖》)而应该是“瓜落蒂熟,水到渠成”(《蝶庵题像》)。这种观点倒是近似于我们常说的那种“长期积累,偶尔得之”。区别在于:我们需要积累什么?最终又能得到什么?

 

张岱年介知天命,经历了天地巨变:满清入主,社稷倾覆,生灵涂炭,家道败落。“学节义不成”的张宗子最后的出路就只能是“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张岱长寿,活到了八十一岁,晚年学佛,号“六休居士”——按佛家理论,修行人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贪恋外面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全都休止。然而正是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遭际,留给了我们一个生动有趣的张陶庵,最后还是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这样的散文小品活在了今天。

 

台静农曾经为《陶庵梦忆》作序,有这样一段描述:

 

一场热闹的梦,醒过来时,总想将虚幻变为实有。于是而有《梦忆》之作。也许明朝不亡,他不会为珍惜眼前生活而着笔;即使着笔,也许不免铺张豪华,点缀承平,而不会有《梦忆》中的种种境界。至于《梦忆》文章的高处,是无从说出的,如看雪和瞎尊者的画,总觉水墨滃郁中,有一种悲凉的意味,却又捉摸不着。

 

文中的“雪个”是指八大山人,“瞎尊者”则指石涛。静农先生的这番话很打动我。两年前我去铜陵讲学,邂逅一位青年散文作家,她有些突兀地对我说:你让我想起张岱。这话在她不是恭维,在我也不敢高攀,她的意思大概是,这些年来我的生活漂泊不定,变化无常,且又兴趣广泛——一会写写,一会画画,一会还拍拍,甚至还演演。所以她想起了张岱。那么现在,我谨以这幅小画向张陶庵先生致敬,同时也表明,此生我很愿意成为一个“痴似相公者”。

潘军 1957年11月28日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当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影视导演,现居安庆。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势》等。作品曾多次获奖,并被译介为多种文字。 话剧作品有《地下》《合同婚姻》等,多次获奖。自编自导的长篇电视剧有《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惊天阴谋》《粉墨》等。闲时习画。

 

蓝鸟的诗歌秩序

□千夫长

今年春节在洛杉矶期间,洛杉矶红马读书会的齐英武会长邀我去参加一个诗会。我们驾车沿5号公路走了将近一个钟头,到了尔湾附近森林湖的一座湖畔大house里。是雕龙诗社组织的诗歌活动,在这里大概聚集了二、三十位诗社成员。我观察了一下,年龄落差很大,从出生的年份八零后到有实际年龄的八零后。这期诗社活动的选题是听诗人蓝鸟先生讲波特莱尔的《恶之花》和象征主义。活动的过程,让我想起了陈丹青记述的木心先生在美国讲文学史的故事。

 

讲座结束,我和蓝鸟兄在湖畔的草地上聊得投缘,聊得深切。夕阳晚照湖面,折射到手中的红酒杯上,很是诗情惬意。

 

蓝鸟七十年代初就开始写诗,和当年白洋淀下乡的多多、根子等多有来往交际。

 

之后,我在洛杉矶期间就开始了拜读蓝鸟先生的诗作。

 

蓝鸟转发到我手机里能够看到的诗,是作者中断了多年,2000年之后开始写的,大多都写于洛杉矶蓝鸟的诗句语言干净利落耐人寻味,想象新颖瑰丽令人惊奇赞叹,情绪曼妙迷人、多日缠绕不散,已经很成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诗歌秩序。

 

昨天的那片云,不想走进六月

 

却又无奈五月的流逝

 

落在地上的绿叶

 

窥探五月和六月的对视

 

诗人这首季节的隐喻,是在用年月写生命的岁月。我推算了一下,写作这首诗时,诗人的年龄正是五十奔六。面对生命的秩序,虽然显得有些无可奈何,但用对视也表现出了一种淡然处之。同时,也用这种生命的秩序建立了自己的诗歌秩序。遵守一种无奈。

 

河底埋葬着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的故事

 

水面上漂浮着帝王之后的一篇又一篇散文

 

这是历史笔法。我们读史,明了有时一代王朝就是被不公允的文字给写散了,写歪了。 而且,写作者还是弄史者的子孙。这是诗人的历史秩序。

 

每一个第二天

 

日上中天的时刻,男人便攀爬在高过摩天大厦的脚手架上

 

做一只牧羊犬,把大都市的云彩赶往养育他的山村

 

让汗水里流出的血,烧红农家女人的灶膛

 

寂寞的山村,升起了舞动的炊烟

 

发现诗人想家有时想得真够狠。进城的人和移民美国的人,其实都是离开了家乡故土的人。我们常常是在家乡的时候,并不觉得拥有什么,离开了,似乎留下了太多的东西,说不清想不尽的其实都是乡愁。乡愁一直是弥漫在诗人作品中的情绪,也是诗人的重要写作秩序。

 

今天,我做些什么

 

上午就去图书馆吧

 

下午整理自己的记忆仓库

 

看看诗人的生活,我们就知道诗人的诗是怎么得来的。大年初一,还去图书馆,还在写诗。快乐来自文化,而不是物质。文化秩序是诗人诗歌的真正内核。

 

这是儿时暮色中盼母亲回家的一幕。这一幕最扎心,这是诗人堆积在心灵里的爱的秩序。

 

父亲,你走了,

 

走了很多年

 

我的记忆里,已经搜寻不到你的那张脸

 

越是聚拢目光

 

你越像教室里的那块没有表情的黑板

 

很想触摸你的手

 

可是,每一次都像碰着了教鞭

 

记不得那年是几岁了

 

我开始用哭声敲击琴键,用屁股背诵诗篇

 

如今,曾经的疼痛,长成了

 

我诗歌的叶子和花瓣

 

这是我们至少两代人共同的经验和痛点。我觉得这样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教科书,成为孩子们应该会背诵的诗篇。这也是诗人诗歌里关于生命成长的秩序。

 

读诗已知诗人的传承秩序是有迹可循的。李商隐、波特莱尔、李金发、戴望舒、闻一多、顾城。新时期诗人中,我一直喜欢顾城的诗。他的诗离心灵近,离政治远,自建童话秩序。我们一直有一个期待,那就是一首诗有两句惊人的句子,那就是好诗了,如果每首诗都有美妙的句子,那就是好诗人了。按照这个标准,相信那首《又想起了父亲》可以传世。

 

那天,在齐英武兄长的组织下,我们选择了long beach,在海湾的加州阳光里饮杯长谈,我们称之为长滩诗会。文人拉圈结派,互相唱和,这也是延续了我们的传统诗歌秩序。

千夫长 小说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2年7月28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出版著作:长篇小说《红马》《长调》《中年英雄》,中篇小说集《马的天边》,中短篇小说集《草原记》,首部华语手机小说《城外》,散文集《野腔野调》《世道》《千页书》,文化对话录《纠缠不休》等。

 

 

成都的雪(组诗)

□梁平

花岛渡

三岔湖上的花岛,

名气比其它岛大了许多。

岛上的花没有大牌,摩肩接蹱,

与湖畔的农家院落沾亲带故。

花好不在名贵,在于赏花的心境,

油腻、烟熏以及拖泥带水的不配。

花瓣在水面行走二百米上岸,

再回到岛上,就有了东西南北的方言。

闻香识岛,岛上一次深睡眠,

醒来就是陶渊明。

没有桥的花岛花香摆渡,

水上浸润的来回,拈花或者惹草,

如若三生修来的艳福。

成都以东,城市之眼含情脉脉,

款款秋波八万里荡漾,

每一款验明正身,都是花岛渡。

 

二月还在

以后提起二月就有恐惧,

我是其中之一,落下无法摘除的病根,

潜伏和汹涌都阴魂不散。

尝试过突围,在不能自拔中

把自己连根拔起,肉身与恐惧剥离。

在房间暴走十万八千里,

恐惧甩在了身后。我崇拜自己,

确信这是行之有效的绝招。

原本可以喘口气了,抬头看见,

墙上的日历二月还在,而且面无表情。

再看看脚下,怎么也找不到脚印,

掐了掐自己,疼。

 

经历过

风吹走手里一张便条,

与一片树叶接头,纸上的信息隐约。

有鸟飞过,假装什么也没看见,

天色越来越晦涩。

 

无花果已经挂满枝桠,

突然的花开,江湖走卒不知去向。

甜言蜜语一句比一句煽情,

轻信季节死无葬身之地。

 

冬天的笑不怀好意,

比笑里藏一把刀更不容易辨别。

雪花接近的目标没有觉察,

我发出暗号被风腰斩,零落成泥。

 

成都街头

出入春熙路、太古里目不暇接,

经常怀疑是不是误入

聊斋的画壁。

 

发现几粒雀斑静卧白皙的脸上,

比单纯的姣好耐看,

比惊艳更艳。

 

想起北方见过的大雪,

白茫茫一片,谁的脚印来一行草书,

宁愿躺在雪地里,以身相许。

 

审美疲劳在成都是一种常见病,

漫不经心随便看浮出的瑕疵,

别开生面。

 

成都的雪

比如鹅毛,成都不可能。

成都的雪,说小雪都有点害羞,

从天而降的星星点点,

没等落地就失踪了,满满的欢欣,

荡漾一座城。

奢侈更多时候不是过分享受,

而是求之不得,而得。

白茫茫北方堆积的雪人繁殖近亲,

太相像了。而成都的雪,

每粒打在脸上都是原创的花朵,

所以心花也怒放,

满城都是豪华的抒情。

梁平 当代诗人、编辑。著有诗集、散文随笔集、诗歌批评集十余卷。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草堂》诗刊主编。现居成都。

 

 

西域:寥廓情思(组诗)

□ 彭惊宇

蓝蓝的赛里木湖

在科古琴山松树头那低缓的垭口边缘

呈现着浩渺无际的、蓝蓝的赛里木湖

 

这个奇异的仙境,蓦然划开了我们的来世之路

太阳恍若一匹黧马,哼唱起古老的牧调

婉叹成一片辽阔的宁静和旷世的明媚

 

我们初始的爱情一定是遗落在这里了

深蓝的墨水,深深覆盖了那些虚妄的怀恋

且已铭记,且已笃信;且已落寞,且已遥远……

 

此时此刻的,蓝蓝的赛里木湖

我更诚愿在心中把你看成蓝色的海

眺望成大西洋最后一滴蓝宝石的泪珠

 

在你湖周的云杉森林,在你湖畔的野罂粟

和金莲花盛开的草地,总会雨虹般闪现

异族青年恋人雪得克和契妲纵马驰骋的身影

 

蓝蓝的赛里木湖,是你见证和蕴藏了

我们内心的冰雪与火焰。旌歌感伤地远去

一群高白鲑,托举宇宙蓝的梦境划向银河系

 

火焰山下

是太阳遗落在丝绸之路上的

一架红马鞍,燃烧的红马鞍

 

在它熊熊烈焰的火光之下

车师前国的国王和土著穴民们

 

从一片巨形桑叶里,蚕虫似地醒来

凝固的火云,逼退千里飞鸟

燎红了一个盛唐时代的边塞诗

突兀赤亭口,谁一骑单影落寞远逝

 

克孜勒塔格正以红砂岩的反光

映照着阿斯塔那的墓地和村庄

在这里,生和死多么宁静地连结在一起

 

听吧,坎儿井在葡萄王国的血脉里汩汩流淌

那些膝腿弯曲的挖井人,晒着太阳微笑

他们如炬的目光正闪动着坚毅的火苗

 

春天,我们翻起压埋的葡萄藤枝

催开桃李、桑杏和石榴的节令花

我们还要在七月流火中攀上高处的晾房

在十月霜降之时收摘完长绒的棉朵

 

烘烤啊,劳作的汗水和歌声一样咸涩

烘烤啊,幸福的生活和阳光一样甘美

 

当艾丁湖捧献出皎洁如月的盐晶

星光把火焰山和翡翠大地织成了暗花壁毯

阿娜尔罕为爱情焦灼、迷醉的一颗心

在深色壁毯上疯燃成另一重绚丽的火焰

 

卡拉麦里的雪

一条黝黑的路,延伸到天边去

卡拉麦里遥远得如同另一个星球的回忆

一派白茫茫的辽阔。冰凇的灌木、梭草

散落在积雪覆盖的一望无垠的漠原上

 

普氏野马的后裔,被压低在天地一角

它们棕黄色的身躯凝挂着岁月的风霜

远天之下,仿若雪原粒粒可数的苍耳的种子

 

它们喷着热气的响鼻,永不停歇地奔跑着

不屈的眼眸里,深藏原始野性的褐色火焰

 

辽阔而又苍凉的一方净土,卡拉麦里

生长梭梭林、针茅草与沙蒿子的卡拉麦里

是多少有蹄类栖息的家园,天堂抑或地狱

 

我又看见了卡拉麦里那般雪灰的天幕和大地

一群群鹅喉羚,正以机警而又矫健的身影列队闪过

 

——由此,卡拉麦里的雪,是永恒的

卡拉麦里那些鲜活生灵的蹄迹,也是永恒的

彭惊宇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新疆兵团作家协会副主席,《绿风》诗刊社长、主编。在《诗刊》《星星》《诗探索》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诗歌多年入选不同版本的中国年度诗选。出版诗集《苍蓝的太阳》《最高的星辰》《西域诗草》等。诗集《最高的星辰》荣获昌耀诗歌奖、新疆政府奖天山文艺奖。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湾韵|大家(2023年4月24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4-24 09:21
《湖心亭看雪》随记

□潘军

湖心亭看雪(国画) 潘军 作品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丁酉年正月初五,我离开京城回故里安庆。之前已在长江边上购下一处房产,以三楼作为自己的工作区域,书房画室各一,斋号:泊心堂。画室的外面原是一处大露台,后来改造成敞亮的阳光房兼茶室。工作间歇,便站在这里,眼前的风景即是大江一横,水天一色,江南峰峦一带,江面帆樯几点——这“泊心堂望江”不禁让我想起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一细节,后来就写进了小说《泊心堂之约》。

 

于是就有了作这张画的念头。当然我也没有按照张陶庵的文字去作描绘,作这幅画的意思,无非是对张岱先生的缅怀。或者通过我这幅画,让人想起三百年前的张岱——他是一位不该被人忘记的作家。张岱的书我仅读过《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还是在大学时期,当时便觉高妙,虽为小品笔记,但气象不凡。也影响了不少人,比如汪曾祺。张岱的好友兼姻亲的祁彪佳在序《西湖梦寻》中写道:张岱的散文“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当代陈平原也有类似的评价,认为:明文第一,张岱莫属。

 

对张岱比较系统的了解,得益于我的学弟胡益民的著作《张岱评传》。十多年前益民送我这本书,很快我就拜读了,受益匪浅。只可惜,小我两岁的益民已于几年前病故,现在写这篇文章,还是让我心情沉重。《张岱评传》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二:

 

其一,张岱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用今天的话讲,张岱先生很好玩。《陶庵梦忆》有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与袁宏道所言“世人但有殊癖,终身不易,便是名士。”如出一辙。这正是晚明文人名士狂狷不羁,玩世、傲世、刺世且又避世的突出表现。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张岱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状元坊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状元坊为张家祖宅。据张岱后来回忆,其时家世虽不能与曾、祖辈同日而语,但仍是相当显赫——“婢仆数十人,殷勤伺我侧”。好在这样的大家,同时也是一个书香艺术之家。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张岱一生兴趣广泛,涉猎门类颇多。《张岱评传》认为,“在晚明那种以放诞风流为时尚的特殊文化背景下,少年张岱之成为‘纨绔子弟’实是势在必然。”对此,张岱本人也并不避讳,在经过国破家亡、痛定思痛之后,他写下了《自为墓志铭》: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这些在张岱看来,都是有趣的事,故好之。然而几十年后,张岱又自我检讨:“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抛开自谦,还是能感觉到在这个人身上,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的颓放作风兼而有之。张岱未必是个好人,但肯定是一个有趣的人。有一种说法,推测张岱就是《红楼梦》的作者,因为张岱的家境、身世、才学,尤其是性情,无不具备写出《红楼梦》的条件,或说张岱先写出了《石头记》,再由曹雪芹改作《红楼梦》。从民国到现在,这种争论一直就存在,但还是缺乏有力的证据。还有人说张岱即是贾宝玉的原型,这个我不打算接受,因为贾宝玉实在算不得一位有趣之人。

 

其二,是张岱有些观点别具心裁。胡益民在《张岱评传》里,站在张岱的立场上以“诗画界限论”对传统的“诗画一律论”进行了鲜明的挑战。胡著引用了张岱《与包严介》文,照录如下——

 

……弟独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摩诘一身兼此二妙,故连合言之。若以诗句之意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为诗,诗必不妙。如李白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何可画?王摩诘《山路》诗:“蓝叶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尚可入画;“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则如何入画?又《香积寺》诗:“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泉声、危石、月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故诗以空灵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银屑也。……由此观之,有诗之画,未免板实;而胸中丘壑,反不若匠心训手为不可及也。

 

显然,这一观点与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形同冰炭,虽不成主流,但不能说没有道理。张岱反对的是那种创作上的刻意为之,无论是诗文还是书画。在他看来,“天下之有意为好者,未必好;而古来之妙书妙画,皆以无心落笔,骤然得之。如王右军之《兰亭记》、颜鲁公之《争坐帖》(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帖》更是如此——笔者注),皆是其草稿,后虽摹仿再三,不能到其初本。”(《跋谑庵五帖》)而应该是“瓜落蒂熟,水到渠成”(《蝶庵题像》)。这种观点倒是近似于我们常说的那种“长期积累,偶尔得之”。区别在于:我们需要积累什么?最终又能得到什么?

 

张岱年介知天命,经历了天地巨变:满清入主,社稷倾覆,生灵涂炭,家道败落。“学节义不成”的张宗子最后的出路就只能是“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张岱长寿,活到了八十一岁,晚年学佛,号“六休居士”——按佛家理论,修行人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贪恋外面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全都休止。然而正是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遭际,留给了我们一个生动有趣的张陶庵,最后还是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这样的散文小品活在了今天。

 

台静农曾经为《陶庵梦忆》作序,有这样一段描述:

 

一场热闹的梦,醒过来时,总想将虚幻变为实有。于是而有《梦忆》之作。也许明朝不亡,他不会为珍惜眼前生活而着笔;即使着笔,也许不免铺张豪华,点缀承平,而不会有《梦忆》中的种种境界。至于《梦忆》文章的高处,是无从说出的,如看雪和瞎尊者的画,总觉水墨滃郁中,有一种悲凉的意味,却又捉摸不着。

 

文中的“雪个”是指八大山人,“瞎尊者”则指石涛。静农先生的这番话很打动我。两年前我去铜陵讲学,邂逅一位青年散文作家,她有些突兀地对我说:你让我想起张岱。这话在她不是恭维,在我也不敢高攀,她的意思大概是,这些年来我的生活漂泊不定,变化无常,且又兴趣广泛——一会写写,一会画画,一会还拍拍,甚至还演演。所以她想起了张岱。那么现在,我谨以这幅小画向张陶庵先生致敬,同时也表明,此生我很愿意成为一个“痴似相公者”。

潘军 1957年11月28日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当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影视导演,现居安庆。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势》等。作品曾多次获奖,并被译介为多种文字。 话剧作品有《地下》《合同婚姻》等,多次获奖。自编自导的长篇电视剧有《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惊天阴谋》《粉墨》等。闲时习画。

 

蓝鸟的诗歌秩序

□千夫长

今年春节在洛杉矶期间,洛杉矶红马读书会的齐英武会长邀我去参加一个诗会。我们驾车沿5号公路走了将近一个钟头,到了尔湾附近森林湖的一座湖畔大house里。是雕龙诗社组织的诗歌活动,在这里大概聚集了二、三十位诗社成员。我观察了一下,年龄落差很大,从出生的年份八零后到有实际年龄的八零后。这期诗社活动的选题是听诗人蓝鸟先生讲波特莱尔的《恶之花》和象征主义。活动的过程,让我想起了陈丹青记述的木心先生在美国讲文学史的故事。

 

讲座结束,我和蓝鸟兄在湖畔的草地上聊得投缘,聊得深切。夕阳晚照湖面,折射到手中的红酒杯上,很是诗情惬意。

 

蓝鸟七十年代初就开始写诗,和当年白洋淀下乡的多多、根子等多有来往交际。

 

之后,我在洛杉矶期间就开始了拜读蓝鸟先生的诗作。

 

蓝鸟转发到我手机里能够看到的诗,是作者中断了多年,2000年之后开始写的,大多都写于洛杉矶蓝鸟的诗句语言干净利落耐人寻味,想象新颖瑰丽令人惊奇赞叹,情绪曼妙迷人、多日缠绕不散,已经很成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诗歌秩序。

 

昨天的那片云,不想走进六月

 

却又无奈五月的流逝

 

落在地上的绿叶

 

窥探五月和六月的对视

 

诗人这首季节的隐喻,是在用年月写生命的岁月。我推算了一下,写作这首诗时,诗人的年龄正是五十奔六。面对生命的秩序,虽然显得有些无可奈何,但用对视也表现出了一种淡然处之。同时,也用这种生命的秩序建立了自己的诗歌秩序。遵守一种无奈。

 

河底埋葬着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的故事

 

水面上漂浮着帝王之后的一篇又一篇散文

 

这是历史笔法。我们读史,明了有时一代王朝就是被不公允的文字给写散了,写歪了。 而且,写作者还是弄史者的子孙。这是诗人的历史秩序。

 

每一个第二天

 

日上中天的时刻,男人便攀爬在高过摩天大厦的脚手架上

 

做一只牧羊犬,把大都市的云彩赶往养育他的山村

 

让汗水里流出的血,烧红农家女人的灶膛

 

寂寞的山村,升起了舞动的炊烟

 

发现诗人想家有时想得真够狠。进城的人和移民美国的人,其实都是离开了家乡故土的人。我们常常是在家乡的时候,并不觉得拥有什么,离开了,似乎留下了太多的东西,说不清想不尽的其实都是乡愁。乡愁一直是弥漫在诗人作品中的情绪,也是诗人的重要写作秩序。

 

今天,我做些什么

 

上午就去图书馆吧

 

下午整理自己的记忆仓库

 

看看诗人的生活,我们就知道诗人的诗是怎么得来的。大年初一,还去图书馆,还在写诗。快乐来自文化,而不是物质。文化秩序是诗人诗歌的真正内核。

 

这是儿时暮色中盼母亲回家的一幕。这一幕最扎心,这是诗人堆积在心灵里的爱的秩序。

 

父亲,你走了,

 

走了很多年

 

我的记忆里,已经搜寻不到你的那张脸

 

越是聚拢目光

 

你越像教室里的那块没有表情的黑板

 

很想触摸你的手

 

可是,每一次都像碰着了教鞭

 

记不得那年是几岁了

 

我开始用哭声敲击琴键,用屁股背诵诗篇

 

如今,曾经的疼痛,长成了

 

我诗歌的叶子和花瓣

 

这是我们至少两代人共同的经验和痛点。我觉得这样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教科书,成为孩子们应该会背诵的诗篇。这也是诗人诗歌里关于生命成长的秩序。

 

读诗已知诗人的传承秩序是有迹可循的。李商隐、波特莱尔、李金发、戴望舒、闻一多、顾城。新时期诗人中,我一直喜欢顾城的诗。他的诗离心灵近,离政治远,自建童话秩序。我们一直有一个期待,那就是一首诗有两句惊人的句子,那就是好诗了,如果每首诗都有美妙的句子,那就是好诗人了。按照这个标准,相信那首《又想起了父亲》可以传世。

 

那天,在齐英武兄长的组织下,我们选择了long beach,在海湾的加州阳光里饮杯长谈,我们称之为长滩诗会。文人拉圈结派,互相唱和,这也是延续了我们的传统诗歌秩序。

千夫长 小说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2年7月28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出版著作:长篇小说《红马》《长调》《中年英雄》,中篇小说集《马的天边》,中短篇小说集《草原记》,首部华语手机小说《城外》,散文集《野腔野调》《世道》《千页书》,文化对话录《纠缠不休》等。

 

 

成都的雪(组诗)

□梁平

花岛渡

三岔湖上的花岛,

名气比其它岛大了许多。

岛上的花没有大牌,摩肩接蹱,

与湖畔的农家院落沾亲带故。

花好不在名贵,在于赏花的心境,

油腻、烟熏以及拖泥带水的不配。

花瓣在水面行走二百米上岸,

再回到岛上,就有了东西南北的方言。

闻香识岛,岛上一次深睡眠,

醒来就是陶渊明。

没有桥的花岛花香摆渡,

水上浸润的来回,拈花或者惹草,

如若三生修来的艳福。

成都以东,城市之眼含情脉脉,

款款秋波八万里荡漾,

每一款验明正身,都是花岛渡。

 

二月还在

以后提起二月就有恐惧,

我是其中之一,落下无法摘除的病根,

潜伏和汹涌都阴魂不散。

尝试过突围,在不能自拔中

把自己连根拔起,肉身与恐惧剥离。

在房间暴走十万八千里,

恐惧甩在了身后。我崇拜自己,

确信这是行之有效的绝招。

原本可以喘口气了,抬头看见,

墙上的日历二月还在,而且面无表情。

再看看脚下,怎么也找不到脚印,

掐了掐自己,疼。

 

经历过

风吹走手里一张便条,

与一片树叶接头,纸上的信息隐约。

有鸟飞过,假装什么也没看见,

天色越来越晦涩。

 

无花果已经挂满枝桠,

突然的花开,江湖走卒不知去向。

甜言蜜语一句比一句煽情,

轻信季节死无葬身之地。

 

冬天的笑不怀好意,

比笑里藏一把刀更不容易辨别。

雪花接近的目标没有觉察,

我发出暗号被风腰斩,零落成泥。

 

成都街头

出入春熙路、太古里目不暇接,

经常怀疑是不是误入

聊斋的画壁。

 

发现几粒雀斑静卧白皙的脸上,

比单纯的姣好耐看,

比惊艳更艳。

 

想起北方见过的大雪,

白茫茫一片,谁的脚印来一行草书,

宁愿躺在雪地里,以身相许。

 

审美疲劳在成都是一种常见病,

漫不经心随便看浮出的瑕疵,

别开生面。

 

成都的雪

比如鹅毛,成都不可能。

成都的雪,说小雪都有点害羞,

从天而降的星星点点,

没等落地就失踪了,满满的欢欣,

荡漾一座城。

奢侈更多时候不是过分享受,

而是求之不得,而得。

白茫茫北方堆积的雪人繁殖近亲,

太相像了。而成都的雪,

每粒打在脸上都是原创的花朵,

所以心花也怒放,

满城都是豪华的抒情。

梁平 当代诗人、编辑。著有诗集、散文随笔集、诗歌批评集十余卷。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草堂》诗刊主编。现居成都。

 

 

西域:寥廓情思(组诗)

□ 彭惊宇

蓝蓝的赛里木湖

在科古琴山松树头那低缓的垭口边缘

呈现着浩渺无际的、蓝蓝的赛里木湖

 

这个奇异的仙境,蓦然划开了我们的来世之路

太阳恍若一匹黧马,哼唱起古老的牧调

婉叹成一片辽阔的宁静和旷世的明媚

 

我们初始的爱情一定是遗落在这里了

深蓝的墨水,深深覆盖了那些虚妄的怀恋

且已铭记,且已笃信;且已落寞,且已遥远……

 

此时此刻的,蓝蓝的赛里木湖

我更诚愿在心中把你看成蓝色的海

眺望成大西洋最后一滴蓝宝石的泪珠

 

在你湖周的云杉森林,在你湖畔的野罂粟

和金莲花盛开的草地,总会雨虹般闪现

异族青年恋人雪得克和契妲纵马驰骋的身影

 

蓝蓝的赛里木湖,是你见证和蕴藏了

我们内心的冰雪与火焰。旌歌感伤地远去

一群高白鲑,托举宇宙蓝的梦境划向银河系

 

火焰山下

是太阳遗落在丝绸之路上的

一架红马鞍,燃烧的红马鞍

 

在它熊熊烈焰的火光之下

车师前国的国王和土著穴民们

 

从一片巨形桑叶里,蚕虫似地醒来

凝固的火云,逼退千里飞鸟

燎红了一个盛唐时代的边塞诗

突兀赤亭口,谁一骑单影落寞远逝

 

克孜勒塔格正以红砂岩的反光

映照着阿斯塔那的墓地和村庄

在这里,生和死多么宁静地连结在一起

 

听吧,坎儿井在葡萄王国的血脉里汩汩流淌

那些膝腿弯曲的挖井人,晒着太阳微笑

他们如炬的目光正闪动着坚毅的火苗

 

春天,我们翻起压埋的葡萄藤枝

催开桃李、桑杏和石榴的节令花

我们还要在七月流火中攀上高处的晾房

在十月霜降之时收摘完长绒的棉朵

 

烘烤啊,劳作的汗水和歌声一样咸涩

烘烤啊,幸福的生活和阳光一样甘美

 

当艾丁湖捧献出皎洁如月的盐晶

星光把火焰山和翡翠大地织成了暗花壁毯

阿娜尔罕为爱情焦灼、迷醉的一颗心

在深色壁毯上疯燃成另一重绚丽的火焰

 

卡拉麦里的雪

一条黝黑的路,延伸到天边去

卡拉麦里遥远得如同另一个星球的回忆

一派白茫茫的辽阔。冰凇的灌木、梭草

散落在积雪覆盖的一望无垠的漠原上

 

普氏野马的后裔,被压低在天地一角

它们棕黄色的身躯凝挂着岁月的风霜

远天之下,仿若雪原粒粒可数的苍耳的种子

 

它们喷着热气的响鼻,永不停歇地奔跑着

不屈的眼眸里,深藏原始野性的褐色火焰

 

辽阔而又苍凉的一方净土,卡拉麦里

生长梭梭林、针茅草与沙蒿子的卡拉麦里

是多少有蹄类栖息的家园,天堂抑或地狱

 

我又看见了卡拉麦里那般雪灰的天幕和大地

一群群鹅喉羚,正以机警而又矫健的身影列队闪过

 

——由此,卡拉麦里的雪,是永恒的

卡拉麦里那些鲜活生灵的蹄迹,也是永恒的

彭惊宇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新疆兵团作家协会副主席,《绿风》诗刊社长、主编。在《诗刊》《星星》《诗探索》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诗歌多年入选不同版本的中国年度诗选。出版诗集《苍蓝的太阳》《最高的星辰》《西域诗草》等。诗集《最高的星辰》荣获昌耀诗歌奖、新疆政府奖天山文艺奖。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