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观察|媒体曝光“马上办”,是“勤政”还是“懒政”?

过去一段时间,珠海传媒集团“啄木鸟”栏目持续关注了诸多民生热点问题,小到公交出行、井盖维修、垃圾处理,大到马路塌陷、道路施工、老旧小区改造等,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已经形成“曝光-回应-解决”的舆论监督闭环。

那么,这些问题是在媒体关注之前不存在,还是群众多次反映无果,只有在媒体曝光和舆情发酵之后才能得到重视和有效解决?“立行立改”“马上办”,这背后折射出的到底是勤政,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懒政?本期《民生新观察》邀请市政协委员、京师(珠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沈继光,南方都市报“接到办”栏目统筹朱鹏景共同探讨。

市政协委员、京师(珠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沈继光(中),南方都市报“接到办”栏目统筹朱鹏景(左)做客民生新观察。

舆论监督倒逼问题得到解决

6月17日上午,“啄木鸟”栏目曝光了香洲区南屏镇木棉树垃圾中转站垃圾堆成“山”且无人清理的问题;17日下午,相关工作人员到现场清理;18日上午,南屏镇木棉树垃圾中转站堆放一个月的垃圾被全部清运。

7月17日上午,“啄木鸟”栏目曝光了香洲区凤凰北路非机动车道上有一处井盖破损且已超过20多天未被更换;17日下午,破损井盖更换完毕。

7月19日上午,“啄木鸟”栏目曝光了斗门区白蕉新城一处马路下沉、凹陷,居民投诉无果,造成多起事故发生的问题;7月19日晚上,相关工作人员连夜整改;7月20日,下沉凹陷路面全部修复……

众所周知,舆论监督报道的本质是为了倒逼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不难看出,“啄木鸟”栏目所曝光的问题,有的在反映当天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到底属于好解决的问题,还是难解决的问题?还是说有关部门不想解决?

对此,沈继光认为,很多时候相关部门不想解决,一方面,该问题是否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归谁来管,这个界定可能有点模糊;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可能觉得老百姓关注的这些问题是小事情,所以没有动力协调资源去解决,直到有了舆情压力,才会主动去解决。

朱鹏景称,“有些职能部门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媒体不监督,问题就不存在。很多时候,媒体的报道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钥匙,甚至成为是否‘马上办’的分水岭。”他表示,有些工作人员的惯性思维认为,群众反映的很多只是小事情,如果媒体曝光了,伴随上级部门的压力,这个事情可能马上就迎来180度大转弯。

“马上办”是“勤政”还是“懒政”?

那么,“立行立改”“马上办”到底是“勤政”还是“懒政”?沈继光认为,舆论监督跟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媒体曝光之后问题能够得到快速解决,这说明珠海舆论监督的大环境是比较好的,本质上还是反映了政府部门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问题曝光当天下午或第二天就能得到解决,说明政府部门很高效,表面上是勤政的体现,如果不曝光却长期得不到解决,对百姓的诉求避而不见或推诿扯皮,这本质上还是懒政。”沈继光说。

他认为,勤政应该是政府部门积极作为、主动作为,而不是被曝光或面临压力时的被动作为。懒政实际上是不作为、消极作为,或者是因压力而作为。

朱鹏景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一方面,媒体曝光了马上整改,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值得点赞;另一方面,为群众办实事本来就是职能部门分内的事情,老百姓反而不会认可你事后的“马上办”。他认为,真正的勤政是要让群众日常的需求落到实处。

解决问题不能只依靠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在助推问题解决方面,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朱鹏景认为,通过舆论监督来解决问题,这是媒体的分内职责,但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群众不断地投诉,最后积累出怨气,甚至造成更大的问题,或者只能去社交媒体实名举报。“当它成为社会现象的时候,其实就反映了我们职能部门的缺位。”

他补充道,如果只依靠舆论监督,媒体长期关注一些社会矛盾,容易给群众和整个社会造成社会矛盾比较多的不良印象,把一个小事变成舆情,如果这个舆情处理不当,对城市形象也会有一些不利影响,甚至还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长此以往,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沈继光认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政府部门主动作为、积极作为,能够去发现并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从制度设计上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果一味地依赖媒体推动来解决问题,那会导致政府工作没有前瞻性,而且也会降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我觉得政府各级部门,还是应该为舆论监督创造更好的条件。”沈继光坦言,如今媒体监督还是受到很多限制,很多基层部门不能够正视舆论监督的正面功能,甚至会有抵制和防范心理。其实媒体去发现问题,帮助政府部门解决问题,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而不是故意让其难堪。

建议:

厘清问题归属 让服务更高效

其实从老百姓的诉求来看,他们的需求很直观,比如希望井盖马上被修好、垃圾立刻被清理,但是在后期不断跟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归属和边界比较复杂,老百姓找来找去很容易被“踢皮球”,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沈继光分析,从政府对外服务或者对外管理的角度来看,背后的复杂关系不应该由老百姓去挖掘或寻找,政府在对外提供服务的时候应该有统一的窗口。比如全市的井盖就应该由统一的部门去协调,让老百姓知道这个部门就负责井盖问题。至于这个问题的内部如何分管,那是另一码事,不能把这个责任推给老百姓。

那么,如何让政府工作更高效地运转、更公正透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呢?沈继光建议,政府部门在决策以及制定工作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能够预见并有效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发现问题后再想办法去解决。同时要加强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确保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除了工作态度、监督手段也要进一步强化,朱鹏景提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从而解放人力。沈继光也说,技术的提升能给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带来变化,比如数字城管、大数据、ai系统等,但技术手段毕竟是辅助的,最终使用技术的人的主观意识才起到决定性作用。

朱鹏景建议,政府部门在对待群众诉求方面,首先要把分内的事情做好,提高行政效能,不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作麻烦,而要当作改进工作的一个契机。同时,也要给基层工作人员一些空间,将他们从文山会海、填表汇报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地跟群众打成一片,有空去处理群众的事情。另外,希望政府部门坦然面对媒体监督,各司其职,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帮助老百姓追求更好的生活。

文字:刘雅玲 图片:刘雅玲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
民生新观察|媒体曝光“马上办”,是“勤政”还是“懒政”?
珠江晚报 2024-08-09 14:39

过去一段时间,珠海传媒集团“啄木鸟”栏目持续关注了诸多民生热点问题,小到公交出行、井盖维修、垃圾处理,大到马路塌陷、道路施工、老旧小区改造等,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已经形成“曝光-回应-解决”的舆论监督闭环。

那么,这些问题是在媒体关注之前不存在,还是群众多次反映无果,只有在媒体曝光和舆情发酵之后才能得到重视和有效解决?“立行立改”“马上办”,这背后折射出的到底是勤政,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懒政?本期《民生新观察》邀请市政协委员、京师(珠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沈继光,南方都市报“接到办”栏目统筹朱鹏景共同探讨。

市政协委员、京师(珠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沈继光(中),南方都市报“接到办”栏目统筹朱鹏景(左)做客民生新观察。

舆论监督倒逼问题得到解决

6月17日上午,“啄木鸟”栏目曝光了香洲区南屏镇木棉树垃圾中转站垃圾堆成“山”且无人清理的问题;17日下午,相关工作人员到现场清理;18日上午,南屏镇木棉树垃圾中转站堆放一个月的垃圾被全部清运。

7月17日上午,“啄木鸟”栏目曝光了香洲区凤凰北路非机动车道上有一处井盖破损且已超过20多天未被更换;17日下午,破损井盖更换完毕。

7月19日上午,“啄木鸟”栏目曝光了斗门区白蕉新城一处马路下沉、凹陷,居民投诉无果,造成多起事故发生的问题;7月19日晚上,相关工作人员连夜整改;7月20日,下沉凹陷路面全部修复……

众所周知,舆论监督报道的本质是为了倒逼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不难看出,“啄木鸟”栏目所曝光的问题,有的在反映当天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到底属于好解决的问题,还是难解决的问题?还是说有关部门不想解决?

对此,沈继光认为,很多时候相关部门不想解决,一方面,该问题是否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归谁来管,这个界定可能有点模糊;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可能觉得老百姓关注的这些问题是小事情,所以没有动力协调资源去解决,直到有了舆情压力,才会主动去解决。

朱鹏景称,“有些职能部门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媒体不监督,问题就不存在。很多时候,媒体的报道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钥匙,甚至成为是否‘马上办’的分水岭。”他表示,有些工作人员的惯性思维认为,群众反映的很多只是小事情,如果媒体曝光了,伴随上级部门的压力,这个事情可能马上就迎来180度大转弯。

“马上办”是“勤政”还是“懒政”?

那么,“立行立改”“马上办”到底是“勤政”还是“懒政”?沈继光认为,舆论监督跟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媒体曝光之后问题能够得到快速解决,这说明珠海舆论监督的大环境是比较好的,本质上还是反映了政府部门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问题曝光当天下午或第二天就能得到解决,说明政府部门很高效,表面上是勤政的体现,如果不曝光却长期得不到解决,对百姓的诉求避而不见或推诿扯皮,这本质上还是懒政。”沈继光说。

他认为,勤政应该是政府部门积极作为、主动作为,而不是被曝光或面临压力时的被动作为。懒政实际上是不作为、消极作为,或者是因压力而作为。

朱鹏景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一方面,媒体曝光了马上整改,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值得点赞;另一方面,为群众办实事本来就是职能部门分内的事情,老百姓反而不会认可你事后的“马上办”。他认为,真正的勤政是要让群众日常的需求落到实处。

解决问题不能只依靠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在助推问题解决方面,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朱鹏景认为,通过舆论监督来解决问题,这是媒体的分内职责,但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群众不断地投诉,最后积累出怨气,甚至造成更大的问题,或者只能去社交媒体实名举报。“当它成为社会现象的时候,其实就反映了我们职能部门的缺位。”

他补充道,如果只依靠舆论监督,媒体长期关注一些社会矛盾,容易给群众和整个社会造成社会矛盾比较多的不良印象,把一个小事变成舆情,如果这个舆情处理不当,对城市形象也会有一些不利影响,甚至还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长此以往,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沈继光认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政府部门主动作为、积极作为,能够去发现并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从制度设计上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果一味地依赖媒体推动来解决问题,那会导致政府工作没有前瞻性,而且也会降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我觉得政府各级部门,还是应该为舆论监督创造更好的条件。”沈继光坦言,如今媒体监督还是受到很多限制,很多基层部门不能够正视舆论监督的正面功能,甚至会有抵制和防范心理。其实媒体去发现问题,帮助政府部门解决问题,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而不是故意让其难堪。

建议:

厘清问题归属 让服务更高效

其实从老百姓的诉求来看,他们的需求很直观,比如希望井盖马上被修好、垃圾立刻被清理,但是在后期不断跟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归属和边界比较复杂,老百姓找来找去很容易被“踢皮球”,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沈继光分析,从政府对外服务或者对外管理的角度来看,背后的复杂关系不应该由老百姓去挖掘或寻找,政府在对外提供服务的时候应该有统一的窗口。比如全市的井盖就应该由统一的部门去协调,让老百姓知道这个部门就负责井盖问题。至于这个问题的内部如何分管,那是另一码事,不能把这个责任推给老百姓。

那么,如何让政府工作更高效地运转、更公正透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呢?沈继光建议,政府部门在决策以及制定工作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能够预见并有效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发现问题后再想办法去解决。同时要加强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确保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除了工作态度、监督手段也要进一步强化,朱鹏景提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从而解放人力。沈继光也说,技术的提升能给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带来变化,比如数字城管、大数据、ai系统等,但技术手段毕竟是辅助的,最终使用技术的人的主观意识才起到决定性作用。

朱鹏景建议,政府部门在对待群众诉求方面,首先要把分内的事情做好,提高行政效能,不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作麻烦,而要当作改进工作的一个契机。同时,也要给基层工作人员一些空间,将他们从文山会海、填表汇报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地跟群众打成一片,有空去处理群众的事情。另外,希望政府部门坦然面对媒体监督,各司其职,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帮助老百姓追求更好的生活。

文字:刘雅玲 图片:刘雅玲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宋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