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家园(2023年5月28日)
心中的咸水歌

□杨祎昕

在珠海的海边,我听见了一首歌。它如同晨曦中的朝阳,悠扬起伏,让人心醉神迷。是谁在唱,又在唱什么?尚未知晓时,咸水歌的意境就已悄然在我心间沉淀。

 

  珠海,这座沐浴在南方艳阳下的城市,每一寸土地都被海风吹拂,每一片蓝天都被海鸥掠过。走过的路上,那无数的脚印,来来往往的人群,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有人挥洒青春,有人守望幸福,还有人寻找故里。我也曾在这里遇见过岁月,让时光在指尖流淌。

 

  夜幕降临,珠海的灯火渐次亮起,一盏盏如同璀璨的星星,闪耀在这片海域之上。慢慢地,海风吹来,带着咸咸的海水气息,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城市的故事。我跟随着这股咸水的气息,走到了海边,看到了那一片波光粼粼的海面。这张大海的脸孔,望着它真诚的双眼,我仿佛能看到它的心事,也能听见它的咸水歌。

 

  “初背书包去读书,满怀欢喜笑嘻嘻。”这是多么亲切朴实的语调。听这首咸水歌,如同听一位老渔夫,用粗犷的嗓音,讲述着大海的故事。那些曾经的船只,在这片海域上劈波斩浪,穿过一片又一片的风雨;那些渔民,在这片海域上辛勤劳作,拾起满满的希望,带着微笑回到岸上;那些游子,在这片海域上留下思念,让梦想随着海浪飘向远方。所有的这些,都在咸水歌的旋律中弥散,让人们在歌声中沉醉。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声音能够唤起人心最深处的情感,那对于岭南人,咸水歌便是其中之一。它吟出海的沧桑,唱出岁月的无情,诉着人生的无奈。然而,在这咸水歌的背后,还有着一种坚定的力量。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这片大海始终在那里,这歌声也将永远回荡在这片咸水之上。

 

  我站在海边,聆听这咸水歌,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我们都是这片海域的一部分,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自己的足迹。在这咸水歌的音符中,我们将找到生活的美好,找到生命的勇气,找到那份最真实的情感。这咸水歌,也许不仅是珠海的歌,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歌。它在诉说我们的悲欢,也在唱响我们的希望与梦想。每一个人,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咸水歌,在心中低声吟唱。它陪伴着我们走过风雨,也激励着我们前行。在这繁华的世界中,让我们不忘初心,珍惜每一次与咸水歌的相遇。

 

  岁月如梦,时光如歌。在这珠海的咸水之上,我听见了一首歌,一首让人心潮澎湃的歌。愿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都能听见属于自己的咸水歌。也许,这首歌将伴随着我们一生,成为我们最美的回忆。

 

 

麦月清和

□靳小倡

农历四月,有两个好听的名字,一个叫“麦月”,一个叫“清和”。

 

五月中旬去了趟广州,回来的路上,道路两边一路麦浪翻飞,看日历才知,已是农历四月,首夏时节。“孟夏之月,麦秋至。”“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麦以孟夏为秋。”农历四月便称麦月。麦子一熟,首夏也就到了。

 

大自然用一支流淌色彩和布撒温度的笔把含混的时间涂抹成鲜活的四季。季节的衔接和转换也像是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的诗句,用自己循环往复的链接构建成无数生命的年轮。年轮上的麦子,在被梅雨催磨后,跟着习习夏风的步子不急不缓地成熟着。临风而悦,谦卑清和。

 

一个人,能无惧风雨,能宠辱不惊,需要怎样的清和与从容?

 

季节的转换能够带给人心情和心境的转换。春天,希望的烟岚随着地气上升;夏天,膨胀的激情追着温度疯长;秋天,欣喜与满足和庄稼一起收获,或许还有随之而来的失落与苍凉;冬天,凝冻和过滤的心志如雪花一样沉静和凄美。但到了麦月,“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日脚越来越阔绰,长风温煦,任何感受也替代不了这份时光所赋予的“清和”。

 

每当极度难过或异常兴奋时,一想起麦月,心情也不由分说地随着“清和”起来。

 

古代将农历四月作为初夏,即夏季的第一个月,别称清和月。曹丕《槐赋》云:“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天清和而温润,气恬淡以安治”。古代“清和”之意有二,一指天气清明和暖,如南朝谢灵运诗云:“首夏尤清和,芳草亦未歇”;二为清静平和,多形容国家升平景象或人的性情。

 

想象一下,寻常人家,自家田地里的麦穗,随着习习夏风,翻然成浪,谦卑地成熟着。手握镰刀的农夫在一垄垄丰收的麦地里,左腾右挪,幸福而笃定,仿似也是把平常日子收割进了粮仓,把“清和”收割进了粮仓。岁月再无涯,有清和相伴,便会不惧时光老去,不惧容颜渐老。

 

再寻常的人家,也会有纷争。对于一个性情清和的人而言,也许最欣慰的莫过于用心意构建一个和满的家庭,然后一生都是他的“麦月”。每遇纷争,微微一笑,如煦风拂面,纷争化解了,嘴角微微上扬,餐桌前细端量,欢喜都在心头,一派清和。

 

一垄麦,因首夏而清和;一家人,因丰收而和悦。岁月的纹理,时间的经纬,都深藏其中。如此看来,麦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季节;清和,又何尝不是我们渴望拥有的精神风貌?

 

提倡文明交流的时下,愿意和同纬度的人聊天。相同的质地和精神强度。见过的世面、光阴、山山水水是相似的……然后有粘度和张力,慢慢把每一寸光阴都过得像麦月,把每一次交流都结束得清静平和。

 

珠海街边繁花 钟凡 手绘

 

家乡榨粉

□蓝宝生

在我的家乡广西都安,人们吃榨粉已经吃到了郊外。那天朋友开车把我拉到红旗桥头。桥头俨然一个小市场,红男绿女,很是热闹。走到摇晃“都安生榨米粉”的幌子摊前,我们驻足观赏榨粉制作过程。米线丝丝缕缕,被压榨到滚烫的铁锅里,翻翻转转,起起伏伏,身不由己。客人根据个人口味,瘦肉就瘦肉,猪肝就猪肝,粉肠同样可以进行多样搭配。屠户将客人指点的猪杂,洗净装碟,传给卖榨粉的小姑娘,铁锅沸腾着它的沸腾。装榨粉的几乎都是一个小盆,香气升腾上来,沁人心脾。

 

朋友要了一小盆,一半瘦肉一半猪肝。“老兄,你加点什么料呢?”朋友朝我做了个鬼脸。我说来份一样的,小姑娘如法炮制一小盆。酸菜和油炸豆腐平铺上去,我和朋友吃得大汗淋漓,脸上泛光。

 

榨粉有故事,都安榨粉的故事不是虚构的。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初六,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四月十四,侬军打到了邕州西域安定(今都安瑶族自治县),由于粮草接济不上,侬智高晚饭没有着落,随从在村口找到一户靠蒸米粉为生的店家,此时店家已无米粉,只有第二天做米粉用的几斤米,没法按常规办法做米粉。听说侬智高肠胃不好,店家就将米反复研磨,将米浆沉淀,再把家里的米糟和米浆一起揉制,用簸箕挤压成条状米粉,直接下锅煮熟,把家里仅有的一点肉剁碎拌与豆酱煮成汤汁淋在米粉上,并将当日剩余的几颗花生米、豆腐干一并放入米粉中。侬智高吃后顿觉胃口大开,精神抖擞,遂命随从扯下自己的一面大旗,亲自写上“生榨米粉”几个大字赠予店家。

 

传统都安生榨米粉软、滑、香,还有与众不同的味道,风味独特,百吃不厌。新出锅的榨粉微酸,这种微酸的形成并非加入食用醋酸,而是由于加工米粉过程中乳酸菌等益生菌的发酵作用生成了乳酸等酸性物质,是米粉本身的味道。有当地人说,吃榨粉就要吃有“馊味”的,那才正宗。服务员把烫好的米粉放入碗中,浇上一大勺碎肉末,再加进滚热的骨头汤,放上葱花、花生、酱油以及油豆腐。用筷子把它们搅好,就可以吃了,酸味适口,米粉细致,韧性十足,口感弹牙,这是榨粉独有的鲜味,是老少皆宜的美食。本地人将这种米粉称为汤榨粉,这也成了现在榨粉公认的的最佳吃法。

 

海岛夜空

□徐李素微

抚一抚天空上的淡痕

那是星星行走过的轨迹

是再次闪耀的希望

夜里天幕如此绚烂

听天空绚烂的回响

迎接上满怀的期盼

 

刚从海上绽放开的慢风

停留在身旁树的叶端

最深的荆叶香和着海息

从最熟悉的记忆悠悠挥散

风是吹不走树的盛叶

但谁还在听天空绚烂的回响

 

紫云喷涌成每一个呼吸的海浪

叶尖悬挂的露珠收尽目光所及

海面浮起繁星点燃记忆的角落

谁不曾听过天空绚烂的回响

此刻伸手便能抓住吗

你曾微笑着凝望的星光

 

蟋蟀

□杨兴华

拨开时光的草丛

你窥见

多年前的那只蟋蟀

 

那个黄昏

你曾与它对视

它频繁抖动的触须

暴露了它内心的慌张

对未知的恐惧

 

多年以后的你

也时刻抖动触须

小心翼翼地试探命运的变化

 

当夕阳

即将被风吹落

迷失于纷杂暗淡的棋局

蟋蟀,奋力跃起

多像多年后你的放手一搏

一枝桑葚出墙来

□王霞

初夏的清晨,经过一片树林,满目的绿色泛着光亮。在一片挺拔的杨树、低垂的柳树之中,我与一棵桑树不期而遇。地上依稀可见的紫色桑果落入尘土,树枝已经被调皮的孩童扯得贴近地面,我竟不禁有感同身受的痛。凝望一片欲滴的绿,有关桑葚的儿时记忆飘然而至……

 

我年少时就知道,心心念念的桑葚总会在初夏如约而至,但是我热烈的盼望却比这时节更早一些,姥姥家青涩的桑葚已经稳稳地落座,我与姥姥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起来。

 

姥姥是个瘦弱的老太太,穿着灰色的偏襟大褂,黑白相间的头发盘在脑后利利落落。慈祥的姥姥总会点着我的额头调侃说:“外甥是狗,吃了就走。”我也不争不辩,因为我知道,姥姥总会为馋嘴的我留下一树紫中透红的桑葚。

 

没到桑葚快成熟的时候,姥姥生怕那些贪吃的麻雀“占树为王”,只要听见叽叽喳喳的叫声,便颤颤巍巍地拿着笤帚冲出去,一定把凶悍的气势摆出来,以此震慑贪吃的麻雀。到了周末,姥姥就在家中等着她的“外甥狗”,而我却等待那满树由青变红,由红变紫的桑葚。

 

高高瘦瘦的桑树掩映在众多的榆树、槐树之中,略显秀气一些,甚至让人不易觉察,但这并不会减少我对它的喜爱。桑树紧靠一道土墙,更为我们的攀爬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它又略显张扬,竟将枝杆伸过土墙,并顺势延送到了邻居家。对此我心生芥蒂,更加留意邻家驼背老太太的风吹草动。

 

姥姥每每掐着我的耳朵嘱咐我不能上树爬墙,嘴里嘟哝着:“闺女家家的上树爬墙怎么行呀!快回你们家吧!”但我仍旧爬上了树,姥姥总是说最狠的话,站在树下等着我。

 

风烛残年的土墙,还有那棵瘦瘦弱弱的桑树怎么能禁得住我们这些孩子的摧残呢?于是墙头又矮了半头,树枝仿佛是骨折的手臂向地面低垂。

 

一次,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磨烂了我的花裤子,胳膊肘也磨破了皮,终于晃晃悠悠地站在最高的树杈上。站在树顶,枝头的果子一览无余,我在斑驳的阳光里,随心所欲地采摘枝头胖嘟嘟的桑葚。那一串串紫色的桑葚,没有辜负我的等待,羞涩地低着头,仿佛只为我的到来。我毫不犹豫地据为己有,不用清洗,不用摘蒂,直接撸下来狼吞虎咽。

 

  坐在树杈上,我已经吃个半饱。姥姥拍着大腿喊:“快点下来吧,你得吓死你姥姥呀!”我才恋恋不舍爬下树来。

 

  而今,姥姥已经走了近三十多年了,我仍然会在初夏寻找一树桑葚,重温远逝的温暖。我颠起脚尖,一跃而起,摘一串胖嘟嘟的桑葚放在手心。恍惚之中,我听到一阵清澈悦耳的笑声从远处飘来,一个穿红衣的小女孩,晃晃悠悠地捧着一串桑葚笑着,跑着……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湾韵|家园(2023年5月28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5-28 07:30
心中的咸水歌

□杨祎昕

在珠海的海边,我听见了一首歌。它如同晨曦中的朝阳,悠扬起伏,让人心醉神迷。是谁在唱,又在唱什么?尚未知晓时,咸水歌的意境就已悄然在我心间沉淀。

 

  珠海,这座沐浴在南方艳阳下的城市,每一寸土地都被海风吹拂,每一片蓝天都被海鸥掠过。走过的路上,那无数的脚印,来来往往的人群,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有人挥洒青春,有人守望幸福,还有人寻找故里。我也曾在这里遇见过岁月,让时光在指尖流淌。

 

  夜幕降临,珠海的灯火渐次亮起,一盏盏如同璀璨的星星,闪耀在这片海域之上。慢慢地,海风吹来,带着咸咸的海水气息,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城市的故事。我跟随着这股咸水的气息,走到了海边,看到了那一片波光粼粼的海面。这张大海的脸孔,望着它真诚的双眼,我仿佛能看到它的心事,也能听见它的咸水歌。

 

  “初背书包去读书,满怀欢喜笑嘻嘻。”这是多么亲切朴实的语调。听这首咸水歌,如同听一位老渔夫,用粗犷的嗓音,讲述着大海的故事。那些曾经的船只,在这片海域上劈波斩浪,穿过一片又一片的风雨;那些渔民,在这片海域上辛勤劳作,拾起满满的希望,带着微笑回到岸上;那些游子,在这片海域上留下思念,让梦想随着海浪飘向远方。所有的这些,都在咸水歌的旋律中弥散,让人们在歌声中沉醉。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声音能够唤起人心最深处的情感,那对于岭南人,咸水歌便是其中之一。它吟出海的沧桑,唱出岁月的无情,诉着人生的无奈。然而,在这咸水歌的背后,还有着一种坚定的力量。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这片大海始终在那里,这歌声也将永远回荡在这片咸水之上。

 

  我站在海边,聆听这咸水歌,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我们都是这片海域的一部分,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自己的足迹。在这咸水歌的音符中,我们将找到生活的美好,找到生命的勇气,找到那份最真实的情感。这咸水歌,也许不仅是珠海的歌,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歌。它在诉说我们的悲欢,也在唱响我们的希望与梦想。每一个人,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咸水歌,在心中低声吟唱。它陪伴着我们走过风雨,也激励着我们前行。在这繁华的世界中,让我们不忘初心,珍惜每一次与咸水歌的相遇。

 

  岁月如梦,时光如歌。在这珠海的咸水之上,我听见了一首歌,一首让人心潮澎湃的歌。愿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都能听见属于自己的咸水歌。也许,这首歌将伴随着我们一生,成为我们最美的回忆。

 

 

麦月清和

□靳小倡

农历四月,有两个好听的名字,一个叫“麦月”,一个叫“清和”。

 

五月中旬去了趟广州,回来的路上,道路两边一路麦浪翻飞,看日历才知,已是农历四月,首夏时节。“孟夏之月,麦秋至。”“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麦以孟夏为秋。”农历四月便称麦月。麦子一熟,首夏也就到了。

 

大自然用一支流淌色彩和布撒温度的笔把含混的时间涂抹成鲜活的四季。季节的衔接和转换也像是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的诗句,用自己循环往复的链接构建成无数生命的年轮。年轮上的麦子,在被梅雨催磨后,跟着习习夏风的步子不急不缓地成熟着。临风而悦,谦卑清和。

 

一个人,能无惧风雨,能宠辱不惊,需要怎样的清和与从容?

 

季节的转换能够带给人心情和心境的转换。春天,希望的烟岚随着地气上升;夏天,膨胀的激情追着温度疯长;秋天,欣喜与满足和庄稼一起收获,或许还有随之而来的失落与苍凉;冬天,凝冻和过滤的心志如雪花一样沉静和凄美。但到了麦月,“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日脚越来越阔绰,长风温煦,任何感受也替代不了这份时光所赋予的“清和”。

 

每当极度难过或异常兴奋时,一想起麦月,心情也不由分说地随着“清和”起来。

 

古代将农历四月作为初夏,即夏季的第一个月,别称清和月。曹丕《槐赋》云:“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天清和而温润,气恬淡以安治”。古代“清和”之意有二,一指天气清明和暖,如南朝谢灵运诗云:“首夏尤清和,芳草亦未歇”;二为清静平和,多形容国家升平景象或人的性情。

 

想象一下,寻常人家,自家田地里的麦穗,随着习习夏风,翻然成浪,谦卑地成熟着。手握镰刀的农夫在一垄垄丰收的麦地里,左腾右挪,幸福而笃定,仿似也是把平常日子收割进了粮仓,把“清和”收割进了粮仓。岁月再无涯,有清和相伴,便会不惧时光老去,不惧容颜渐老。

 

再寻常的人家,也会有纷争。对于一个性情清和的人而言,也许最欣慰的莫过于用心意构建一个和满的家庭,然后一生都是他的“麦月”。每遇纷争,微微一笑,如煦风拂面,纷争化解了,嘴角微微上扬,餐桌前细端量,欢喜都在心头,一派清和。

 

一垄麦,因首夏而清和;一家人,因丰收而和悦。岁月的纹理,时间的经纬,都深藏其中。如此看来,麦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季节;清和,又何尝不是我们渴望拥有的精神风貌?

 

提倡文明交流的时下,愿意和同纬度的人聊天。相同的质地和精神强度。见过的世面、光阴、山山水水是相似的……然后有粘度和张力,慢慢把每一寸光阴都过得像麦月,把每一次交流都结束得清静平和。

 

珠海街边繁花 钟凡 手绘

 

家乡榨粉

□蓝宝生

在我的家乡广西都安,人们吃榨粉已经吃到了郊外。那天朋友开车把我拉到红旗桥头。桥头俨然一个小市场,红男绿女,很是热闹。走到摇晃“都安生榨米粉”的幌子摊前,我们驻足观赏榨粉制作过程。米线丝丝缕缕,被压榨到滚烫的铁锅里,翻翻转转,起起伏伏,身不由己。客人根据个人口味,瘦肉就瘦肉,猪肝就猪肝,粉肠同样可以进行多样搭配。屠户将客人指点的猪杂,洗净装碟,传给卖榨粉的小姑娘,铁锅沸腾着它的沸腾。装榨粉的几乎都是一个小盆,香气升腾上来,沁人心脾。

 

朋友要了一小盆,一半瘦肉一半猪肝。“老兄,你加点什么料呢?”朋友朝我做了个鬼脸。我说来份一样的,小姑娘如法炮制一小盆。酸菜和油炸豆腐平铺上去,我和朋友吃得大汗淋漓,脸上泛光。

 

榨粉有故事,都安榨粉的故事不是虚构的。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初六,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四月十四,侬军打到了邕州西域安定(今都安瑶族自治县),由于粮草接济不上,侬智高晚饭没有着落,随从在村口找到一户靠蒸米粉为生的店家,此时店家已无米粉,只有第二天做米粉用的几斤米,没法按常规办法做米粉。听说侬智高肠胃不好,店家就将米反复研磨,将米浆沉淀,再把家里的米糟和米浆一起揉制,用簸箕挤压成条状米粉,直接下锅煮熟,把家里仅有的一点肉剁碎拌与豆酱煮成汤汁淋在米粉上,并将当日剩余的几颗花生米、豆腐干一并放入米粉中。侬智高吃后顿觉胃口大开,精神抖擞,遂命随从扯下自己的一面大旗,亲自写上“生榨米粉”几个大字赠予店家。

 

传统都安生榨米粉软、滑、香,还有与众不同的味道,风味独特,百吃不厌。新出锅的榨粉微酸,这种微酸的形成并非加入食用醋酸,而是由于加工米粉过程中乳酸菌等益生菌的发酵作用生成了乳酸等酸性物质,是米粉本身的味道。有当地人说,吃榨粉就要吃有“馊味”的,那才正宗。服务员把烫好的米粉放入碗中,浇上一大勺碎肉末,再加进滚热的骨头汤,放上葱花、花生、酱油以及油豆腐。用筷子把它们搅好,就可以吃了,酸味适口,米粉细致,韧性十足,口感弹牙,这是榨粉独有的鲜味,是老少皆宜的美食。本地人将这种米粉称为汤榨粉,这也成了现在榨粉公认的的最佳吃法。

 

海岛夜空

□徐李素微

抚一抚天空上的淡痕

那是星星行走过的轨迹

是再次闪耀的希望

夜里天幕如此绚烂

听天空绚烂的回响

迎接上满怀的期盼

 

刚从海上绽放开的慢风

停留在身旁树的叶端

最深的荆叶香和着海息

从最熟悉的记忆悠悠挥散

风是吹不走树的盛叶

但谁还在听天空绚烂的回响

 

紫云喷涌成每一个呼吸的海浪

叶尖悬挂的露珠收尽目光所及

海面浮起繁星点燃记忆的角落

谁不曾听过天空绚烂的回响

此刻伸手便能抓住吗

你曾微笑着凝望的星光

 

蟋蟀

□杨兴华

拨开时光的草丛

你窥见

多年前的那只蟋蟀

 

那个黄昏

你曾与它对视

它频繁抖动的触须

暴露了它内心的慌张

对未知的恐惧

 

多年以后的你

也时刻抖动触须

小心翼翼地试探命运的变化

 

当夕阳

即将被风吹落

迷失于纷杂暗淡的棋局

蟋蟀,奋力跃起

多像多年后你的放手一搏

一枝桑葚出墙来

□王霞

初夏的清晨,经过一片树林,满目的绿色泛着光亮。在一片挺拔的杨树、低垂的柳树之中,我与一棵桑树不期而遇。地上依稀可见的紫色桑果落入尘土,树枝已经被调皮的孩童扯得贴近地面,我竟不禁有感同身受的痛。凝望一片欲滴的绿,有关桑葚的儿时记忆飘然而至……

 

我年少时就知道,心心念念的桑葚总会在初夏如约而至,但是我热烈的盼望却比这时节更早一些,姥姥家青涩的桑葚已经稳稳地落座,我与姥姥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起来。

 

姥姥是个瘦弱的老太太,穿着灰色的偏襟大褂,黑白相间的头发盘在脑后利利落落。慈祥的姥姥总会点着我的额头调侃说:“外甥是狗,吃了就走。”我也不争不辩,因为我知道,姥姥总会为馋嘴的我留下一树紫中透红的桑葚。

 

没到桑葚快成熟的时候,姥姥生怕那些贪吃的麻雀“占树为王”,只要听见叽叽喳喳的叫声,便颤颤巍巍地拿着笤帚冲出去,一定把凶悍的气势摆出来,以此震慑贪吃的麻雀。到了周末,姥姥就在家中等着她的“外甥狗”,而我却等待那满树由青变红,由红变紫的桑葚。

 

高高瘦瘦的桑树掩映在众多的榆树、槐树之中,略显秀气一些,甚至让人不易觉察,但这并不会减少我对它的喜爱。桑树紧靠一道土墙,更为我们的攀爬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它又略显张扬,竟将枝杆伸过土墙,并顺势延送到了邻居家。对此我心生芥蒂,更加留意邻家驼背老太太的风吹草动。

 

姥姥每每掐着我的耳朵嘱咐我不能上树爬墙,嘴里嘟哝着:“闺女家家的上树爬墙怎么行呀!快回你们家吧!”但我仍旧爬上了树,姥姥总是说最狠的话,站在树下等着我。

 

风烛残年的土墙,还有那棵瘦瘦弱弱的桑树怎么能禁得住我们这些孩子的摧残呢?于是墙头又矮了半头,树枝仿佛是骨折的手臂向地面低垂。

 

一次,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磨烂了我的花裤子,胳膊肘也磨破了皮,终于晃晃悠悠地站在最高的树杈上。站在树顶,枝头的果子一览无余,我在斑驳的阳光里,随心所欲地采摘枝头胖嘟嘟的桑葚。那一串串紫色的桑葚,没有辜负我的等待,羞涩地低着头,仿佛只为我的到来。我毫不犹豫地据为己有,不用清洗,不用摘蒂,直接撸下来狼吞虎咽。

 

  坐在树杈上,我已经吃个半饱。姥姥拍着大腿喊:“快点下来吧,你得吓死你姥姥呀!”我才恋恋不舍爬下树来。

 

  而今,姥姥已经走了近三十多年了,我仍然会在初夏寻找一树桑葚,重温远逝的温暖。我颠起脚尖,一跃而起,摘一串胖嘟嘟的桑葚放在手心。恍惚之中,我听到一阵清澈悦耳的笑声从远处飘来,一个穿红衣的小女孩,晃晃悠悠地捧着一串桑葚笑着,跑着……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