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期间熬夜观赛,如何降低对身体的伤害?珠海专家指导→

正值巴黎奥运会期间,因为时差的原因,很多人不得不开启“夜猫子”模式,但在为奥运健儿加油助威的同时,也要注意身体健康。那么,如何降低熬夜的危害呢?看看专家怎么说。

长期熬夜的潜在危害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加大患心脑血管疾病、眼部疾病、皮肤病等疾病的风险,还会损害认知功能、记忆力和免疫系统。

中大五院全科医学部主任薛青表示,熬夜看比赛时,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往往会忽视身体发出的疲惫信号,同时器官也没有时间修复和休息,进而削弱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使人体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熬夜也会减少机体抵抗癌细胞的能力,增加患癌风险。

如果大脑没有充分地休息,会导致白天工作、学习效率下降,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而且,熬夜会影响身体的排毒功能,新陈代谢紊乱,导致胶原蛋白流失,容易出现干燥、暗沉、粗糙、长痘、失去光泽、加速皮肤老化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熬夜看比赛使人交感神经兴奋,易导致血压升高心慌气促,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脑血管功能,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心梗、高血压、脑出血、脑梗等,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超负荷用眼也会引起视力下降、眼部疼痛、干涩、黑眼圈、眼球红血丝等现象。

如何降低熬夜的危害?

首先,睡眠是关键,如需熬夜,可在看比赛前后1-2小时补充睡眠,补充精力,即使闭上眼睛无法入睡,闭目养神也能起到休息的效果,也可每天午休半小时,有助于缓解疲劳。需要注意的是,白天不要睡太久,容易影响夜间睡眠。

其次,熬夜会带走人体大量水分,加速维生素b的消耗,对眼睛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要注意饮食营养平衡,及时补充水分。如需加餐可选择低热量、富含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建议摄入茶、咖啡等饮品,影响睡眠质量。

此外,比赛虽然很精彩,但也要控制情绪,避免过度激动、紧张、愤怒,可以进行深呼吸,按摩面部,以放松神经和肌肉,消除紧张心理。长时间持续坐姿,会导致身体肌肉僵硬,建议每半个小时,要起身活动一下,视线尽量和屏幕平行,也可增加腰枕靠垫,减小腰部和颈椎的压力。

薛青提醒,长期熬夜对身体有难以逆转的损害,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肝病、干眼症等人群,最好不要熬夜。如出现头晕、心慌、胸闷等症状,要停止熬夜,尽早休息,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文字:刘雅玲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应立枫
奥运期间熬夜观赛,如何降低对身体的伤害?珠海专家指导→
观海融媒 2024-07-30 19:40

正值巴黎奥运会期间,因为时差的原因,很多人不得不开启“夜猫子”模式,但在为奥运健儿加油助威的同时,也要注意身体健康。那么,如何降低熬夜的危害呢?看看专家怎么说。

长期熬夜的潜在危害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加大患心脑血管疾病、眼部疾病、皮肤病等疾病的风险,还会损害认知功能、记忆力和免疫系统。

中大五院全科医学部主任薛青表示,熬夜看比赛时,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往往会忽视身体发出的疲惫信号,同时器官也没有时间修复和休息,进而削弱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使人体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熬夜也会减少机体抵抗癌细胞的能力,增加患癌风险。

如果大脑没有充分地休息,会导致白天工作、学习效率下降,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而且,熬夜会影响身体的排毒功能,新陈代谢紊乱,导致胶原蛋白流失,容易出现干燥、暗沉、粗糙、长痘、失去光泽、加速皮肤老化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熬夜看比赛使人交感神经兴奋,易导致血压升高心慌气促,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脑血管功能,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心梗、高血压、脑出血、脑梗等,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超负荷用眼也会引起视力下降、眼部疼痛、干涩、黑眼圈、眼球红血丝等现象。

如何降低熬夜的危害?

首先,睡眠是关键,如需熬夜,可在看比赛前后1-2小时补充睡眠,补充精力,即使闭上眼睛无法入睡,闭目养神也能起到休息的效果,也可每天午休半小时,有助于缓解疲劳。需要注意的是,白天不要睡太久,容易影响夜间睡眠。

其次,熬夜会带走人体大量水分,加速维生素b的消耗,对眼睛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要注意饮食营养平衡,及时补充水分。如需加餐可选择低热量、富含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建议摄入茶、咖啡等饮品,影响睡眠质量。

此外,比赛虽然很精彩,但也要控制情绪,避免过度激动、紧张、愤怒,可以进行深呼吸,按摩面部,以放松神经和肌肉,消除紧张心理。长时间持续坐姿,会导致身体肌肉僵硬,建议每半个小时,要起身活动一下,视线尽量和屏幕平行,也可增加腰枕靠垫,减小腰部和颈椎的压力。

薛青提醒,长期熬夜对身体有难以逆转的损害,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肝病、干眼症等人群,最好不要熬夜。如出现头晕、心慌、胸闷等症状,要停止熬夜,尽早休息,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文字:刘雅玲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应立枫